667中文网 > 恐怖悬疑电子书 > 大秦工程兵 >

第129章

大秦工程兵-第129章

小说: 大秦工程兵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接着他整个人都轻松了下来

    如果沈兵这计策能行,楚民就会一拔接着一拔的从楚境转移到淮北。

    那么他还需要这么着急这么紧张的担心楚军来攻么?

    最后知道这消息的却是沈兵。

    一名亲卫飞奔沈兵的营帐报道:

    “副将,楚民楚民来降了,有数千人!”

    其实就连沈兵也没想到第一批就会来这么多楚民。

    因为他知道人天生就对陌生的东西感到恐惧。

    楚民不了解秦国,他们无法确定秦国开出的这些条件是否是骗他们的,而等他们到了淮北之后那时再后悔只怕就迟了。

    因此,沈兵以为一开始只会是小批量的,稀稀啦啦的几十上百个,顶多不会超过一千个。

    这些都是胆子大敢于尝试的,或者是没有活路的。

    他们成为第一批敢吃螃蟹的人之后,才会带来越来越多的迁往淮北。

    另一个困难就是楚国的封锁楚国是不会任由百姓这么迁移到淮北的,于是必定会采取一些措施。

    所以这需要一个过程。

    但第一批就来了数千人,仅寿春一地陆陆续续的就有八千,若统计全线的话,就有一万两千余人却是沈兵始料不及。

    后来沈兵一问,才知道这其实是楚国贵族自己乱了阵脚。

    三大族就不用说了,他们封地宽广几乎占据了淮南半壁江山,于是人人自危都担心秦军会先拿他们开刀。

    他们的对策就是“广积粮、高筑墙”。

    这策略并没有错,而且就应该这么做。

    问题在于他们的粮食之前已大批增援项燕作战此时已所剩无几,然后城外的粮食还没到收成时间他们如何才能“广积粮”呢?

    方法很简单,却百姓手里抢呗。

    他们当然不会明抢,而是临时巧立名目征税。

    昭氏的是“抗秦税”,屈氏的是“备战税”,还有“强兵税”等等。

    总之只要取个名就派兵下去按人头征税就成。

    如何才能“高筑城”呢?

    就是征劳力,到处拉壮丁这在楚国境内是没道理可讲的。

    秦国要是征遥役、服兵役的话,那还有秦律摆在那,多少多少岁需服兵役,什么时候要服遥役,犯了什么事要被罚多少年等等。

    推荐下, app  真心不错,值得书友都装个,安卓苹果手机都支持!

    虽然百姓负担也重,但至少法律条在那大家有心理准备大家都一样,于是还能接受。

    但楚国百姓就是贵族私人财产,平时还好,他们也知道需要人种田不会乱抓壮丁。

    但是到了这紧张备战时全族都要被灭了,哪还顾得上什么来年种田之类的,于是见到青壮就抓,要么去做苦力要么去当兵。

    更严重的还是城外大片要熟的粮食怎么办?

    等粮食熟吗?

    那时来收粮的是不是就是秦军而不是他们了?

    甚至有可能秦军已经在等着那一刻了!

    到时楚军出城护粮?

    开玩笑,谁不知道秦军野战天下第一,有城不守出城作战那还不是送死?

    昭氏和屈氏因为实力尚可有一战之力,于是决定再等一等。

    实力较弱的景氏一咬牙,就把城外未熟的粮食抢收了。

    这一来百姓的损失可就大了他们可是等了半年就指望着这些粮食过日子,这一收让他们哪里还有活路?

    而且是税收加重的同时抢收了田里的粮,这就是要活生生将百姓逼上绝路啊。

    却在这时,大街小巷都贴满了告示。

    这无异于给这些楚民指明了一条出路,于是就寻了各种机会出城投秦。

    扶苏再次见到沈兵时表情就有些尴尬他原本不想来,但监军的职责就是参与部队的指挥和决策,否则如何“监军”?

    这是父王的命令,扶苏不敢违抗,于是每天至少都会到沈兵的帅营来过问一番。

    沈兵没说什么,只是施礼后说了句:

    “禀公子,诸项事务皆顺利。”

    沈兵这话让扶苏十分意外。

    原本扶苏还以为沈兵会炫耀几句,就算不敢明说也会话中带刺,不想沈兵言语中却没有半点嘲讽,全然没将之前扶苏的不屑放在心上。

    扶苏也没多说什么,只“嗯”了一声,然后便跪坐到案前随手翻看着名册

    然后越看越是心惊。

    只因这名册不仅纪录着来降楚民的名字、姓名等户籍所需的常用信息,还附录了一份有价值的信息册。

    比如山川、水、守军人数、驻军情况等等。

    看着这些,扶苏就感叹道:

    “副将心思竟如此慎密,扶苏佩服。”

    沈兵拱手回答:

    “每一点心思均有可能是成百上千条人命,属下不敢疏忽。”

    扶苏点了点头,然后又不解的问了声:

    “副将既是如此宅心仁厚,又何苦醉心于战事?”

    沈兵笑了下就回答:

    “属下若是能让天下皆不战,自是不至醉心于战事。”

    “但若战争无可避免,便只能力求以最小损失结束战争。”

    扶苏愣了下,然后就反问道:

    “副将所言,可是指一统中原?”

    沈兵心下暗赞了声。

    这扶苏至少不像淳于越那么迂腐。

    淳于越所认为的仁德指的是“保持现状”,也就是最好在现在这情况下大家就止战这当然是损失及伤亡最小的情况,但基本不可能实现。

    有句话叫“落后就要挨打”,秦国强大而楚国弱小,再比如像燕国那样虽是弱小但还是行刺嬴政甚至进攻秦国,这战争有可能避免?

    如果在这种状态下长期保持“互不吞并”反而是伤亡最大的。

    扶苏显然也想过这一点,所以才会问这句话。

    沈兵回答:

    “正是。”

    扶苏又问:

    “副将以为一统中原后便能止战?”

    沈兵很干脆的回答:

    “不能。”

    扶苏有些意外,然后便面带怒意的望着沈兵:

    “若一统中原之后也不能止战,副将南征北战岂非便是以百姓、兵士之命求功爵。”

    “副将此举与他人又有何分别?”

    沈兵不答反问:

    “公子可听过鲶鱼效应否?”

 第二百八十章 人口流失

    扶苏似乎有些不想听,随意回了句:

    “无非便是狼、鹿、花之流罢了。”

    其实扶苏不是不想听,而是不乐见自己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再次被击得粉碎。

    沈兵点头道:

    “虽是不同却也相去不远。”

    “曾有渔民捕来鱼养于木桶,因桶内水为死水是以鱼不久便会相继死去。”

    “然一日渔民将一要以鱼为食的鲶鱼一同置于木桶,却发现鱼四处躲避,结果反而能活数日而不亡。”

    “狼、鹿间也有此现像,若林中无狼,鹿便无需因躲避狼的追捕而奔跑,反而失去了活力甚至寿命缩短。”

    扶苏不由笑了起来:

    “副将之意,是说若无战争,百姓寿命会因此缩短?”

    “百姓只需有温饱即可活,岂会需要战争?”

    “扶苏未曾听过如此荒涎的说法。”

    沈兵摇头道:

    “属下并非此意。”

    “属下以鲶鱼和狼作喻,指的是若没有战争,社会便会因缺乏动力而进步缓慢。”

    “甚至会停滞不前。”

    扶苏抬头震惊的望向沈兵,问:

    “副将何出此言?”

    “世人皆视战争为洪水猛兽,唯独副将以为它可使社会进步!”

    沈兵解释道:

    “所谓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公子试想,若天下太平百姓富余,又何需思考如何让田地产出更多作物?”

    “又何需制出手锯等工具伐木并制出各种攻城器械?”

    “又何需在你争我夺之间筑起城墙并著出兵法及治国之道?”

    “更不需制作兵刃、盔甲、箭矢等物。”

    “公子以为然否?”

    扶苏不由愣住了。

    沈兵说的是,如果当真没有战争,百姓要做的其实就是种田吃饭织布穿衣。

    甚至如果没有战争,国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于是也就不会有治国之道。

    那这什么儒家、法家等思想也都是无用的,只需“无为而治”就行了。

    这便像极了那被鲶鱼追赶的鱼群以及被狼追赶的鹿群因为有鲶鱼有狼在追杀着它们,于是它们才会进步。

    人也是如此。

    因为有战争威胁着他们一旦失败就很可能被奴役甚至死亡,于是才不得不进步、不得不改革、不得不前进,于是社会才会发展。

    思考良久,扶苏才若有所思的叹了口气,点头道:

    “好一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世间之事莫过于此。”

    “副将所言有理,扶苏受教了!”

    顿了下,扶苏又问:

    “副将所言扶苏从未听闻,不知却是何家所言?”

    沈兵一愣。

    这是用辩证的、科学的方法来分析,哪有什么家?

    如果硬要说什么家的话那就是科学家。

    想了想,沈兵只能回答:

    “这只是属下胡思乱想,并无出处。”

    哪知这么一来扶苏就更是佩服了:

    “副将过谦了,副将所言通俗易懂且于理甚合,又怎会是胡思乱想?”

    “以往扶苏虽遍读圣贤书,却有许多难解之惑。”

    “如今听副将一言,突有茅塞顿开之感,扶苏谢过副将!”

    沈兵自是客气一番。

    此时的扶苏心下已然接受沈兵的那套的理论了。

    这一点都不奇怪。

    因为的确就像扶苏所说的那样,此时虽是百家争鸣各种思想层出不穷,但各家实际上都处于不成熟在摸索的阶段,必然会有许多解释不清的问题。

    沈兵这个现代人却拥有现代社会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只需要把这些往这时代一套无法解释的事马上就能说个明白。

    沈兵这还没把工业化、三权分立等这些东西拿出来说呢。

    所以现代社会的经验还是很有用的,这说的不仅是发明创造的实物,更有这种超前的理念可以借用。

    尤其像扶苏这种更关心治国或是天下苍生的人,要收服他就得用这些理念。

    沈兵这边按部就班的接收来降的楚民,楚王启那边就乱套了。

    因为传单不只是发到了楚国贵族的封地,甚至都到了洞庭并影响到楚王启的百姓。

    确切的说不是“发到”洞庭。

    沈兵还没那闲情将传单渗透到洞庭去影响楚王启的人。

    传单之所以会“发”到这里,是因为这玩意很容易藏着并带走不过就是一张纸而已,对折对折再对折,折成一小团往衣角里一塞,要想搜出来还真得费点心思。

    然后楚国各城之间免不了会有亲戚、朋友之类的,再加上这纸还能值个八钱、十钱的,商人也会低价收购了将其往南面价更高处贩卖于是就自然就流通到腹地洞庭。

    这就是传单的厉害之处。

    在此之前百姓传递消息往往是口耳相传,这其中就有“口说无凭”传着传着就被稀释,结果就没人信也就没有了“杀伤力”。

    但传单不一样,传单就是“凭证”,拿出来一读就都信了:只要到淮河降秦,就会得田得地还有免费的新工具。

    百姓需要的是什么?

    干了一辈子为的不就是这些吗?

    楚国那是有太多没田没地只能为贵族干活然后得到一点可怜的粮食了

    这与秦国的封建制不同。

    秦国有个税率,比如十二抽一,于是多劳多得缴完税后还有富余。

    楚国则是农奴制纯粹购买劳动力,田里产多少与农奴无关,给这么多粮让你饿不死然后成天在地里干活就对了。

    那还有什么好想的?

    当然是选择逃往淮河投秦啊,何况那里还有许多自己的老乡,据说还有人去过已成功得到田地

    于是便连洞庭都开始人口流失。

    这可把那楚王启给愁的。

    他和项燕两人想来想去要控制流失问题却发现这十分棘手。

    因为不可能把城门一关将所有百姓都关在城里头不让走百姓得出城到城外的田地里干活,把城门关死了这些百姓实际也失去作用了。

    而百姓一旦出城干活,那想约束住他们就很困难了。

    城外可没城墙,而且那干农活一铺就是一大片,尤其洞庭一带到处是水网密林,随便一藏就没了影,怎么看都看不住。

 第二百八十一章 变法

    项燕对政事所知不多,于是便建议道:

    “大王,不若我等以百姓亲属为质,一旦百姓逃走便治其亲属之罪!”

    楚王启只反问了一句:

    “我等户籍可登记完善?”

    “且城内或可用此法管理,住在城外的百姓如何制止?”

    这么一说项燕就没话了。

    楚国由于其国情原因户籍登记十分混乱,尤其是在战时新迁入许多劳力之后就更是一团糟,此时就算想实施项燕的“以亲属为质”的方法都办不到。

    推荐一个app,媲美旧版追书神器,可换源书籍全的  !

    顿了下,项燕只能问道:

    “那么,以大王之见”

    楚王启皱了皱眉头,回答道:

    “为今之计,就只有与秦国一般变法。”

    要知道楚王启可是在秦国任过相邦的,所以当然知道该怎么面对这问题:

    面对秦国更优越的制度,周边国家比如赵、魏、韩,要么跟秦国一样变法要么就等着人口流失最终灭亡。

    楚国之所以受影响较小,是因为其与秦国接壤处是西北方向巴蜀一带交通极为不便,于是楚国制度才能一直保持到现在。

    但正所谓“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正因为楚国距秦国较远没有改革危机,于是尽管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却因为没有改革而形同一盘散沙。

    此时危机终于来了,秦军就在淮北。

    若没有沈兵传单的宣传攻势的话,楚国只怕还有数月的缓冲时间通讯落后消息传播得慢,而且范围也不大同时也容易封锁。

    但沈兵宣传攻势一出,这绝对的制度优势马上就体现出来并激化了其内部矛盾。

    结果就楚国若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