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恐怖悬疑电子书 > 大秦工程兵 >

第121章

大秦工程兵-第121章

小说: 大秦工程兵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要伐树,然后还要将树烧成炭,之后再一堆堆的填进高炉。

    这其中伐树、烧炭,然后还要开采铁矿石,这些都不是省力的活,都要算进铁的成本内。

    推荐一个app,媲美旧版追书神器,可换源书籍全的  !

    这也是这时期铁产量不高的原因之一,其实质是受制于燃料。

    如果是小批量生产制作农具的话那勉强还行,若是要取代青铜器用作部队的装备比如铁剑、铁制盔甲、枪、盾等等,那需求量可就大了。

    到时再用木炭做燃料,要组织多少人伐树烧炭才够?

    所以最理想的原料应该是煤,从地里挖出来就可以烧,成本十分低廉。

    不过沈兵就算知道这些也没有急于一时。

    他这是受之前造纸事件的影响学乖了。

    造出纸又能怎样?

    其结果却是威胁到统治者的地位,虽说得到一些好处却险些惹来了杀身之祸。

    如果纸的出现都有这么大的影响,那么可适用于全军装备的铁甚至钢的出现那就不只是威胁到统治者的地位了,那是直接要称王了!

    试想,掌握先进的制铁技术就有能力打造一支装备铁器的军队。

    把这样一支铁军派到战场上对阵敌人的青铜兵器那会是什么状况?

    到时嬴政又岂能容下沈兵这样的人的存在?

    那时,嬴政为了不让技术泄漏或许只有两个选择:

    一,将沈兵终身软禁或是置于其一箭之地内。

    二,直接将沈兵杀了一了百了。

    沈兵还想活久一些,同时也不希望被人像金丝雀一般养在笼子里,所以当然不会傻到在这时去折腾这些。

    何况此时完全没有必要将装备铁器化沈兵的目的是为了辅助秦国并尽可能让其延续久一些。

    现在秦国已占尽了上风甚至还可以说是大局已定,只要保持这种状况不变就能达到目的,改良了冶铁技术反而会多了许多变数。

    不过适当的改进一点点还是有必要的。

    原因是此时已进入二月,再过两个月就到了冬麦收成的时候。

    到时可预见的将会有一段农忙。

    然而中原各国却因为连年征战劳动力锐减,再加上生产力低下于是粮食产量严重不足

    秦国疆土在这半年多时间一下就多了赵、魏、楚三国的耕地如何打理如何耕种?

    铁制农具原本就少,若是质量还不行,到时岂不是要饿死人?

    那么,高炉、鼓风、燃料三点,该改善哪一点呢?

    沈兵没有多想,第一时间就选择了鼓风。

    高炉形状的改变影响太大,一改善铁的质量就会成级数上升。

    燃料则会导致铁的生产成本及周期成级数下降,距离批量装备军队也就不远了。

    鼓风若是有所改善,其更多的是节省人力若使用圆柱形高炉,其风力依旧无法吹到炉心,于是炉内依旧缺氧,温度依旧无法上升太多,碳含量不会成级数降低。

    见沈兵一直盯着高炉不言语,弁心里就有些发毛了。

    他战战兢兢的上前,犹豫了好一会儿才问道:

    “副将,不知属下等冶铁法可有不妥之处?”

    被弁这么一问沈兵才走出沉思,他“哦”一声,回答道:

    “并无不妥,我只是在寻思这”

    沈兵突然又忘了这鼓风用的皮囊叫什么了。

    好在欠机灵,他适时在旁边小声提醒:

    “橐”。

    沈兵点了点头,道:

    “对,就是这橐这般往返推拉,我等何不以水车代劳?”

    弁听着不由目瞪口呆:

    “副将说的是那用于汲水的水车?”

    此时水车早已由赵国传到楚国境内。

    沈兵回答:

    “正是。”

    弁依旧一脸懵:

    “可是,水车只能汲水,又如何能鼓风?”

    其实不仅是弁不明白,便是一路从砲师出来的欠也是稀里糊涂的。

    这水车除了汲水外还能鼓风?

    这倒是新鲜事。

    沈兵本想解释,但一看他们那副没见过世面的样子就放弃了。

    从未利用过水力的他们当然想像不出那是什么样子,说了也是白说。

 第二百六十一章 劳力

    其实不只是沈兵在操心粮食问题。

    李斯在邯郸就拿着自各方汇集的情报整理好的奏折去见嬴政。

    此时的嬴政正为沈兵擒下了楚王而龙心大悦,正在帐中一边喝着美酒一边听着筑声享受,时不时还跟着节奏拍打案桌发出几声赞感。

    李斯匆匆走进帐蓬,在嬴政案旁拱手道:

    “臣有事要奏。”

    嬴政有些不快,回道:

    “何事如此焦急?待寡人听完这曲再说。”

    李斯不说话也不退下,就保持着拱手的姿势。

    嬴政原本还想不加理会继续享乐,但李斯在一侧就这么立着显得有些格格不入,过了一会儿便连嬴政都没了兴致。

    “罢了罢了”嬴政扫兴的挥退了下人,语中带刺的问李斯:“丞相要奏的事可比沈兵攻下寿春还急?”

    李斯回答:

    “虽是不比寿春,但也不远矣。”

    嬴政“哦”了一声:

    “说来听听,寡人倒想看看丞相如何攻下另一座寿春。”

    李斯当然知道嬴政不悦,但他不为所动,说道:

    “大王,这数月来我军连下赵、魏、楚三国,虽战无不胜但幅员增长过于迅速。”

    “而赵国连年灾害冗待粮食救急。”

    “魏国又在沈兵水淹项燕时良田毁损过半。”

    “楚国则有项燕坚壁清野并带走迁移大批劳力。”

    “而我大秦则因接连征战用尽存粮”

    李斯这分析得是。

    这刚打下来的几国都存在这样那样的粮食问题,就连秦国也不例外。

    所以凡事都有其两面性:胜得太慢不好,突然间胜得太多也不好。

    这其中尤其是楚国。

    楚国是唯一一个有准备而撤退的国家。

    其兵士为了不将食物留给秦军,一路有意破坏焚毁作物,留下的大多是需要粮食的老弱。

    虽然在此之后因为沈兵的妙计在汝阴、寿春及时抢回了一些劳力,但这些劳力与迁移的人口相比不过是九牛一毛。

    嬴政不耐烦的挥了挥手,道:

    “我等不是在汝阴、寿春两城缴获大批粮食吗?”

    “何况此时距收成不足两月,丞相何需如此担心?”

    李斯回道:

    “大王,汝阴、寿春两城的粮食虽多,但也只够寿春及我军而已。”

    “楚国还有数十万百姓衣食无着。”

    “此时虽距收成不足两月,但经臣计算,便是将我等所产粮食尽数用于百姓,也只能维持两月。”

    “到时”

    接下来的问题就不需要多说了。

    如果所有收成的粮食只够两个多月,那如何能维持到下一次丰收?

    到时就别说打仗了,百姓的生存都会是个问题。

    而百姓的生活如果成问题,政局必然不稳,于是各地必会有大乱

    嬴政不敢继续往下想,表情也渐渐严肃起来,他起身来来回回的在案前走了几圈,然后问:

    “那么以丞相之见,我等该如何解决?”

    李斯回道:

    “禀大王。”

    “据臣所知,燕国以北因冬季寒冷作物无法过冬,因此作物通常是春种秋收。”

    “此时正值春季,若能以燕国作物为种在魏、楚等地播下数月之后便能收成。”

    “到时我等便无粮食之忧。”

    嬴政当即便允下了:

    “却是妙计,便依此法行事。”

    “寡人再让那燕王送些粮食来!”

    燕王要是听了这话,只怕心中又是一万匹草泥马奔腾而过了。

    话说这燕王喜原本就为了凑足秦军要求的粮食而激起民怨这次民怨可不像往常一样那么容易平息。

    因为这可是夺了百姓用于过冬救命的粮食,百姓没法活当然就要去偷、去抢或是落草为寇。

    不过落草为寇还是少数,燕地冬季极为寒冷,到野外“落草为寇”几乎就是找死。

    但就算这样结果也不乐观,因为这冬季燕国发生的命案比往年多了数十倍。

    被抢的大多是有钱有粮的商贾和官宦,甚至还有几次小规模的暴乱。

    燕王喜几乎是把都城翻个底朝天也没能找出多少反贼。

    究其原因,便是那军队的兵士往往也是穷苦人家,他们中许多人本身就是受害者,于是官匪成了一家

    这看起来似乎不是什么大事,但却已说明燕国人心已散。

    有句话叫“心似野马易放难收”,这人心一散,燕王喜再想收回来可就难了。

    在这情况下,嬴政又再要求燕王送粮,岂不是雪上加霜?

    不过当然,嬴政说的不是“送”,而是十分客气的说“借”。

    然而任谁都知道这粮食是有借无还的。

    但燕王却没办法,这要是不送粮的话,改天秦军又兵临城下了。

    此时的燕王喜是更不敢得罪秦国。

    要知这秦国可是在攻燕之后接连打下魏国和楚国的这差点让燕王喜惊掉了下巴。

    另一面却又在暗自庆幸:好在当初投降的早,否则早就跟魏王和楚王一样被擒了去了。

    其中魏王投降后还被砍了脑袋这或许是因为嬴政不耻魏王假的为人。

    另一方面,燕王喜又在心里骂了一遍太子丹:

    “这厮好没眼光,他还道联合数军便能击败秦军帮赵国收复失地。”

    “岂料秦军不仅能败燕代联军还能亡魏攻楚。”

    “他死了倒轻松,却留寡人在此左右为难身陷窘境。”

    燕王喜也不想想,秦军之所以能攻魏,完全是因为他提供的大批粮食。

    因为心下对秦国极度恐惧,所以燕王喜没敢拒绝嬴政的“借粮”。

    且其速度极快,马上就筹备好第一批粮食并由黄河逆流而上运至邯郸

    此时已进入春季气温转暖,黄河河口已解冻。

    且黄河虽是四季都有汛期,但以春季最为平缓汛期也最短,所以春季最适合航运及修筑水利设施。

    麦种运输方面也不成问题,嬴政直接就将这些麦种由黄河至大梁,再由汴水进入沙河通往楚国各地。

    从大梁汴水起就是顺流而下,所以耗时也不长。

    燕王这边的问题解决了,李斯这边却还有问题:

    “魏国还好说,其百姓劳力充足,只要调配得当要度过难关并非难事。”

    “但是楚国便是有粮却无劳力可耕种。”

    “我大军正在淮河一线与楚军对抗,无法尽数屯田”

    嬴政想了想,就回答道:

    “将楚军战俘充作劳力屯田。”

    李斯摇了摇头:

    “即便如此也远不足屯田之数。”

    嬴政又说:

    “让妇人也去屯田”

    这话或许有理,都到了生死存亡的时刻了,妇人如何不能屯田?

    然而这只是嬴政这样的高位者一厢情愿的想法罢了。

    古时的妇人在家可不是没事干,她们要么就是在家织布要么就是“舂米”,一天到晚舂,否则一家人都吃不上饭。

 第二百六十三章 水排

    这一来就连嬴政都慌了神。

    正所谓“民以食为天”,这话要是放在现代或是体会不深。

    但在生产力极为落后的古代那还真就是“天”,因为没有足够的粮食就意味着要饿死,而且还是成片成片的饿死。

    嬴政当下就召集群臣商讨对策。

    然而劳动力不足又能有什么办法?

    还能招来天兵天将来屯田?

    另一面已星夜赶到洞庭的楚王启也在等着这一刻。

    将淮北一带大批劳力抽空其实与他有关,之前项燕原本只是将劳力迁在汝阴一线。

    原因是再往南那封地就是楚国贵族的,将劳力带到南方岂不是便宜了那些贵族?

    但那时当楚王启还是昌平君的时候,就建议道:

    “将这许多劳力布设在汝阴,一来消耗大量粮草,二来若是汝阴失守,行动迟缓的他们岂不要成了秦军俘虏为秦军所用?”

    “如今秦军攻汝水只怕非是一日两日,将劳力南迁由贵族养成也不无不可。”

    “贵族眼红的是我等兵将,这些劳力只怕入不了他们法眼。”

    项燕一想觉得也对。

    何况以楚王负刍的威摄力,到时想要回劳力还没什么问题。

    于是就将大部劳力尽数调往南迁。

    这时他们一行人逃往洞庭时,就带着这些劳力一同南下洞庭一带可是蛮荒之地,开垦新地正需要这些劳力。

    此时的昌平君可以说是在犹豫也可以说是在观望。

    若秦国无法解决淮北劳力不足问题导致大片楚民饿死确切的说是秦军占领地的楚民饿死。

    那么楚王启就可振臂高呼:

    “降秦便是这般下场。”

    “反正都是死,不若与秦军拼个你死我活”

    于是楚民很快就会聚拢在他这个新楚王旗下。

    到时即便各贵族也会因形势所迫不得不与他一同抗秦。

    原因很简单,一则民心才最重要,贵族若是不得民心,那么百姓便是连他们也反,到时贵族只怕就要死在自己百姓手里。

    二则此时首当其冲面对秦军的恰恰是这些贵族,更希望联合抗秦的其实是他们。

    项燕手里七拼八凑还有十余万军力,贵族手里还有二十余万人马,到时又可以凑齐四十万大军。

    插一句,我最近在用的app, app  安卓苹果手机都支持!

    而秦军只有二十余万。

    再加上淮北楚民被大批饿死,百姓同仇敌忾之下,楚国未必不能东山再起。

    然则昌平君却眉头紧皱一声不吭。

    项燕不由奇道:

    “大王何故愁眉不展?”

    楚王启回答道:

    “上将军有所不知,寡人与那沈兵有些私交,此人足智多谋奇思妙想。”

    “有他在,我等要想击败秦军只怕”

    项燕听到沈兵的名字就脸色一寒,数次被沈兵击败的他又哪会不知道沈兵的厉害。

    不过这一回项燕却不像楚王启那么担心。

    项燕说道:

    “大王说的是,属下也知沈兵非寻常人。”

    “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