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恐怖悬疑电子书 > 大秦工程兵 >

第113章

大秦工程兵-第113章

小说: 大秦工程兵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以三千人力抗楚军七万精锐,王贲此前便是想也不敢想。”

    “但在副将带领之下,此战却成真”

    陈端拿着水袋喝了一口酒,接着又递给了沈兵,说道:

    “我便是到现在还不敢相信,我等当真打退了楚军,七万楚军?!”

    王贲反问:

    “你还希望楚军胜了不成?”

    “楚军若是胜了,只怕那张崎非得将我等碎尸万段才能泄恨。”

    陈端无力的笑了下:

    “有此一战,便是碎尸万段又有何憾”

    话没说完嘴里就喷出一口血。

    沈兵见情况有些不对,赶忙上前扯开陈端的皮甲发现其腹部竟有用麻衣裹着的两道剑伤,且从伤口的化脓程度看已有些日子了。

    原来陈端为了不影响黑甲军的指挥竟一直带伤作战。

    看他这伤势,如果是几天前就养病或许还好,但现在伤口已严重感染,在没有抗生素的时代只能等死。

    沈兵叹了口气,只问了句:

    “你可有家人?”

    陈端断断续续的回答:

    “正有一老母,望副将”

    沈兵点了点头:

    “什么也别说了。”

    “你放心,我会待她如亲生母亲。”

    陈端松了口气,然后就像着凉似的打了几个寒颤便没了声音。

    周围的兵士纷纷低头致意,雨水也越来越大,淋在众人的脸上流下也不知是雨还是泪。

    沈兵缓缓将陈端的尸体抱起,一步步走到城下,然后将其平躺在地上那里已有一千多具尸体,阵亡的黑甲军兵士尸体。

    插一句, !

    古人十分忌讳客死异乡,因为他们认为在客死异乡又埋在别处的话,灵魂会找不到回家的路于是无法转世投魂。

    因此,所有这些尸首都没有处理,为的就是有机会运回大梁安葬。

    望着一地的尸体,沈兵心下不知是什么滋味。

    他们相信自己,跟随自己出生入死,但最终还是这样的结果。

    虽然他们获得了胜利,也得到了功劳。

    但是这些胜利和功劳对他们来说又有什么意义呢?

    有时沈兵都不知道自己参与到这世界的纷争里来是对的还是错的。

    就在沈兵发愣的时候,城头就有兵士兴奋的大喊:

    “副将,援军,援军来了!是上将军的部队!”

    来的正是杨端和的部队,因为知道汝阴战事紧张,他亲率五千轻骑五千战车兵前来增援秦军重步不重骑,临时能凑足这规模的骑兵已算不错了。

    原本杨端和还以为要在汝阴打上一仗才能解围,不过显然他是多虑了。

    秦军赶到时楚军已经撤走。

    由于时间紧迫,楚军甚至连尸体都没来得急搬走也没有埋葬这有一部份原因是渗透战时死伤太大,一晚死伤两万余人,便是想埋都来不及。

    另一部份原因就是楚军编制混乱互相不熟识,无亲无故且数量如此之多,自然就顾不上了。

    这遍地的尸体让杨端和及其制下的骑军目瞪口呆。

    杨端和甚至问身边的李岩:

    “我军可有其它人增援汝阴?”

    “否则沈兵以三千之数,如何能让楚军如此伤亡?”

 第二百四十三章 寿春

    其实有没有其它人增援汝阴,杨端和又哪会不知道。

    他只是不敢相信这场仗会打成这样。

    不过当杨端和走进汝阴城看到满地都是黑甲军尸首时以及幸存者脸上的疲惫时就信了。

    虽然伤亡一千余人对杨端和来说算不了什么,但他从未见过有哪支部队累成这样,那些兵士包括沈兵在内简直就没有人形。

    他们中相当一部份人在知道援军来时没有欢呼,而是第一时间找个干燥的地方倒下就睡,这其中许多人就像陈端一样倒下之后就再也没能站起来。

    杨端和第一时间找到了沈兵。

    沈兵已等不及见杨端和在城垛里睡着了,杨端和马上让随军巫医上前察看一番,待巫医回报沈兵只是几处皮外伤后,杨端和才松了一口气。

    他担心沈兵也会像黑甲军那许多人一般靠着意志带伤作战,此时突然放松下来反而不妙。

    杨端和没有叫醒沈兵,他只是让秦军入驻,另一边用飞鸽将战况报予邯郸。

    嬴政在收到杨端和的战报后激动得手中的酒卮都掉在了地上。

    在此之前没有人能知道汝阴的情况,因为那时汝阴已被楚军团团围困而秦军主力又在百里之外。

    便是在前线指挥作战的杨端和也不确定汝阴是在沈兵手里还是已被楚军攻下,更别说嬴政了。

    此时嬴政知道详细战况,不由感叹道:

    “以三千之兵面对楚军七万余人。”

    “不只保汝阴不失还杀敌数万,也只有沈兵能做到,也只有黑甲军能做到。”

    “李斯,此战当居何功?”

    李斯拱手回道:

    “禀大王,以三千之兵杀敌数万可晋爵一级。”

    “保汝阴不失致楚军汝水防线无用武之地,进而使寿春失去屏障对灭楚大有益处,可晋爵两级。”

    “属下以为当全军晋爵三级。”

    嬴政想也不想便应了下来:

    “好,便全军晋爵三级。”

    “另赏金百两公示全军以为榜样,并赐名神武军!”

    嬴政这做法是明智的,尤其是在这秦军急需用兵的时候,对黑甲军这种立下奇功的军队予以重赏,就能带动其它部队纷纷效仿。

    尤其这黑甲军还是由魏国降兵组建。

    所以这其实也就是在公示天下:不管是哪国的军队,秦国也好魏国也罢,甚至楚国、燕国、齐国,降秦之后只要立功就一样能得封赏并受重用。

    于是这就不只是重赏和激励秦军的问题了,更是引诱它国兵士来降的问题了。

    另一边的楚王负刍却在寿春愁眉不展。

    项燕逃过汝水后第一时间就到寿春去请罪。

    项燕是带着他的帅印去的,他一到宫中只往楚王负刍面前一跪,将帅印和头盔用托盘装着一并送了上去:

    “末将无能,致使汝水全线失守敌军兵临城下。”

    “末将责无旁贷,请大王治末将指挥不力之罪!”

    楚王负刍虽然对项燕接连败仗心有不满,但他却知道这并不是项燕无能而是秦军过于强悍了。

    或许说是那沈兵之诡计也过于出人意料了。

    汝水防线原本防得好好的,谁又会想到沈兵居然能以诈败引楚军出击,然后再以奇兵突袭汝阴并守住十余天结果就是今天的窘境。

    早知如此,便放着淮北大片土地不占只守汝阴就成了。

    但这世上没有后悔药,事已至此尽想这些也无用。

    项燕之败非用兵之过,而是计不如人。

    更何况,若是把项燕撤了又能换谁呢?

    昭氏?

    屈氏?

    还是刚回来的张崎?

    昭、屈等贵族自然信不过,兵权若是交到他们手里只怕马上就反了,甚至以他负刍的人头去求和也不一定。

    张崎虽是信得过,但是带了三万精锐出去又集结了七万兵,竟连三千人驻守的汝阴都攻不下,这还能与二十万秦军作战吗?

    所以思来想去,也只有项燕可用。

    于是楚王负刍上前扶起项燕,道:

    “将军言重了,胜败乃兵家常事。”

    “如今不过是失了汝水而已,我等实力尚存依旧有再战之力。”

    但项燕却长拜不起。

    楚王负刍不由奇道:

    “将军为何”

    项燕回道:

    “大王,末将请大王迁都洞庭。”

    “汝阴一失,寿春便失去屏障,秦军可长驱直入至城下。”

    “以末将之见,秦军野战无人能及,而我军自寿春以西更是无险可守。”

    “是以”

    不等项燕说完,昭恤并打断了项燕的话:

    “若汝水可守,为何寿春不可守?”

    “上将军不知寿春有淮河之险乎?”

    这话看似有理。

    汝水防线是依靠汝水,而寿春则是依靠淮河。

    相比起汝水,淮河可要比汝水更宽更急。

    所以如果守着汝水秦军就无法攻破,那么寿春应该更难攻破才对。

    项燕摇头回答:

    “此言大谬。”

    “汝水可守皆因其上游乃城父,秦军无法占汝水上游截流。”

    “淮河上游便在汝阴之南。汝阴一失,秦军便可以汝阴为据攻占淮河上游。”

    “到时寿春便是另一座大梁城。”

    昭恤无言以对。

    项燕说的对,以河水为天险阻敌最重要的其实是看上游在谁手里。

    若上游在敌人手里那根本就没有“天险”可言。

    甚至不只没有天险那河水还是祸害,比如秦军水淹大梁城,又或者像项伯军攻汝阴那样在上游截流。

    项燕接着又补了一句:

    “大王,留在寿春便是死路一条。”

    “为今之计,便只有迁都洞庭,再以洞庭、云泽为两大屏障以水军与秦军周旋才是长久之计。”

    正在楚王负刍犹豫之时,昌平君站出来问了句:

    “上将军,以水军与秦军周旋?”

    “可是牵城水战”

    负刍闻言不由一惊,也跟着问道:

    “此言有理,秦军有车轮战船还有黑甲军,牵城一战我水军十不敌一,如何能以水军与其周旋?”

    项燕回道:

    “大王,黑甲军于汝阴一战已损失惨重。”

    “且我水军战船也有拍竿,再加上我江东水军熟悉地形水”

 第二百四十四章 心计

    项燕这么劝说楚王自有他的苦心。

    因为从安全角度来说肯定是迁都为上。

    说句难听的,就算迁都洞庭保不住不还可以迁入百越么?

    百越城邑那是一个接一个,秦军要一个个攻完那得何年何月?

    事实上楚王负刍进入百越便安全了。

    因为百越是在穷山恶水之中,且到时秦军的补给线会暴露在淮南各贵族的打击之下于是秦军必须得先灭昭、屈、景各族封地之后才敢进攻百越。

    插播一个app: 完美复刻追书神器旧版本可换源的

    这么一来原本是“出头鸟”的负刍就退居二线而各贵族就变成“出头鸟”。

    楚王负刍还可借秦军的力量铲除那些不听话的贵族并名正言顺的收编贵族的残兵,之后再图收复失地,可以说是一举数得。

    反之,若是继续呆在寿春就只有被秦军包围的结局,到时秦军就可以“守株待兔”等着楚军来救。

    于是楚军就失去了所有的主动权变得十分被动。

    所以从战略方向来说,迁都是个很好的建议。

    楚王负刍原本也动心了,却被昌平君插了句就怀疑起项燕的能力。

    此时的楚王负刍就在想:

    “这项燕信誓旦旦说能守洞庭,但谁又知道他说的是真是假?”

    “若他真能保洞庭不失那大梁被水淹、牵城惨败以及汝水失守又是怎么回事?”

    “这些全是项燕为帅时的惨败,且每一回他都是一副必胜的姿态,结局却是如此。”

    “更何况谁敢保证这项燕没有谋反之心?”

    “若跟随项燕迁都洞庭,洞庭不保再退入百越到时寡人岂不是要看项燕的脸色?”

    其实最重要的还是最后一点,也就是楚王负刍无法彻底相信项燕的忠心。

    因为楚王负刍明白一点,这世上只有利益才靠得住。

    此时项燕忠心耿耿那是因为还有昭、屈、景等族掣肘,一旦楚王负刍都避入了百越成为一个花瓶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然而项燕说的又没错,不逃的话留在寿春又哪有活路?

    因此楚王负刍才犹豫不决。

    这时昌平君又说了句:

    “大王,依臣之见”

    “秦军自陈城南下补给线有数百里之遥,而寿春城坚墙厚秦军必无法强攻。”

    “若我军一面巩固寿春城防做好抵御秦军准备,另一面又集结各方兵力攻秦补给线”

    “秦军必无法久攻,数月后便只有退兵一途。”

    项燕不由骇然望向楚王负刍,道:

    “大王不可”

    楚王负刍反问了声:

    “有何不可?”

    项燕一时语塞。

    昌平君这方略虽是听起来有理,秦军虽强但却兵力不足,它无法同时进攻寿春又保护其漫长的补给线安全。

    于是,若是楚军主力游走在外攻击秦军补给线,秦军的确只有退兵一途。

    问题就在于楚军有多少主力?

    楚王负刍的三十万兵力这里损失一点那里损失一点,只余十五万左右。

    之所以“左右”,是因为楚军过于混乱项燕想点都点不清楚。

    如果再留个十万、五万在寿春驻守,那么项燕手里能用的兵力甚至不到十万。

    不到十万兵力面对那些如狼似虎的秦军又能起什么作用?

    且秦军因为有了上次的教训,定会沿途占领城寨组建防御,想偷袭其补给线又谈何容易?

    若真能团结各贵族兵力集结起三十万大军,那的确可行。

    然而此时各贵族哪还会愿意出兵出力将楚王救出

    不过这话项燕也无法说,昭、屈、景等各族把持着朝政大权且事情还没发生,项燕又如何能断言他们不出兵?

    于是项燕那是有苦也说不出。

    楚王负刍见项燕没有接嘴还以为他是无话可说,于是就下令道:

    “此计甚好,便依计行事!”

    昌平君又拜道:

    “大王,臣在秦国多年对秦军甚是了解。”

    “臣愿意出城与项将军一同调度兵力以迎战秦军。”

    楚王负刍大喜:

    “如此甚合寡人心意,有劳昌平君了。”

    楚王负刍根本就没发觉他已经掉进了昌平君设下的陷阱。

    守在城内是死,出城是生。

    昌平君这是将楚王负刍留在城内等死,到时这个楚国大王就非他昌平君莫属了。

    由此也可知昌平君的厉害,他这一着可是杀人于无形且不着痕迹。

    同时他又明白自己若是想当这个大王,必须要笼络手握军权的项燕,于是刚下朝堂便像苍蝇似的粘上了项燕。

    昌平君十分客气的朝项燕施了一礼,道:

    “上将军有礼。”

    “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