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恐怖悬疑电子书 > 1901铁血中华 >

第146章

1901铁血中华-第146章

小说: 1901铁血中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871年到1907年,英国煤炭消耗增长了25倍,同期德国增长了135倍。

    1895年时,柏林的人均电话拥有数量是伦敦的8倍;到了1907年,虽然世界范围内的电话技术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柏林的人均电话拥有数量依旧是伦敦的两倍。

    其他各种化工、电气、造船方面,德国都在短时间内达到世界第一的水平。

    总之,德国大概用了一代人多一点的时间,从一个刚完成统一大业的松散组织,变成了欧洲乃至世界的工业强国,为其军事实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不可思议的快速发展,和环境的变迁也给此时的德国人心灵造成冲击。这就跟一个人突然暴富后的迷失是一样的。

    于是,德国完全背离了铁血宰相所强调的外交原则,四处出击挑衅,一战的种子现在已经开始萌芽。

    沙俄,源于1905年的暴力革命结束了,尼古拉二世做出了退让,1907年,沙俄政府颁布了选举办法,颁布了俄罗斯帝国基本法。

    沙皇任命的大臣会议主席谢尔盖·维特,进行了土地改革,让农民更容易取得土地,更自由地成立公社,目的是要建立一个新农阶级,发挥保守安定的力量。

    在曾经的历史上,关于这场持续三年的暴力革命,列宁留下名言:没有1905年的‘总演习’,就不可能有1917年10月革命的胜利。

    日本依然在消化印尼,以图迅速提升国力,美国外交的主要目标依然是金钱,国内奉行孤立主义,虽然实力强大,但不寻求当世界第一。

    【作者题外话】:今天没了,拜谢票票

 第323章 飞机制造厂

    安徽、营山县城,老李夫妇艰难地从兴高采烈的人群中挤出来,快过年了,集市的人非常多,看来大家伙是真的都有点钱了,要是搁在往年,即使是过年,集市也没这么多人。

    老李的筑路工作队前天才放假,结算了这个月的一两二钱银子,今年他跟着筑路队干了八个月,赚了十两银子。

    年初,家里五口人分了三十亩地,媳妇李胡氏跟着爹娘伺候庄稼,爹娘给别人扛了一辈子活,活到五十多岁,第一次给自己种地,每天高兴的眉眼都是弯的,伺弄庄稼那叫一个用心。

    今年又风调雨顺,粮食大丰收,除去给政府的三十斗税粮,剩下的将近二十石米,够明年一年全家吃的,还有余。

    多少年了,第一次不用担心口粮,手中有粮心里不慌,那是一种非常踏实的感觉。

    李胡氏闲余时间还纺毛线,编坎肩、手套贴补家用,今年一年,李家是又有钱来又有米,所以,今天夫妇二人来赶集,没想到集市里这么多人。

    “当家的,还有啥没买?”李胡氏问道。

    “一条鱼、五斤猪肉、一坛子酒、衣衫、鞋袜,还抓了两把糖块……”老李看着袋子里的物事,一件件数着,“都买全了,家走吧。”

    “走吧,这人也太多了。”李胡氏说。

    两人通过城门,向胡家台村走去,路上不时遇到熟悉的乡亲们,不断打着招呼,大家都是大包小裹地办齐了年货,和他们一样,相邻们的脸上都洋溢着笑容。

    进村后,老李看到儿子李乾正在和孩子们在村路上玩耍,想起一事,喊他过来。

    “爹、娘,你们回来了,都买了什么?”李乾玩的满头大汗,跑过来扒着袋子问道。

    “你们学校不是今天看成绩吗?你怎么样?”老李问道。

    李乾开心地说,“爹娘,看看,”这孩子说完,从兜里掏出一枚银圆,喜滋滋对爹娘道,“民国小学一等奖学金。”

    然后,他对着银圆吹了一口,放到爹娘的耳边让他们听,那悦耳的声音多么的美妙,多像他们现在的生活啊。

    今年,中国老百姓可是出这民国与前清的区别了,普遍地,大家的日子都好过了。

    以前,除了皇粮国税,还有杂捐杂差更要往上加几倍,想自己从牙缝里面省点粮食出来,到集市上面换点油盐什么的,路上要过好几个路卡,进出城门都要上供的。

    更困难的人家,几乎天天有地主组建的催租局子来堵门,穷苦人每天都觉得活在水深火热里面,勉强吊着一家性命罢了。

    但民国了,路卡、厘卡、城门的鬼门卡子都撤了,不用上供了,除了要交税粮外,杂捐杂差全取缔了,老百姓当即宽松不少。

    再加上分了地,做工赚钱的机会也多了,生活一下子地覆天翻,尝到了作为人的乐趣,庄稼人也能挺起腰来了。

    官老爷少了,县令叫县长了,多了个什么议会,反正当官的现在对老百姓,态度都很和善,听说和那个什么投票有关。

    这都是老李在夜校听来的,今年被逼着,老李也学了几十个字,至少家里人的名字都识得、会写了。

    现在县衙,不,县政府里边不审理案子了,告状要去那个叫法院的地方,而且,打官司不用花钱了……

    1907年年底,《京报》主编邵飘萍写了一篇长文:《中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很好地总结了过去两年国家的变化。

    “……一个昏君可以毁掉一个国家,全国上下供奉一人,这种事情在我国永远消失了!新生的民国,每个人都是国家的主人,并且,这一点用宪法确立了下来。

    通过议会选举,选出真正有能力、能代表人民利益的人担任国家的各种职务,同时,这些人还要接受议会的监督,不可以肆意妄为。

    票选,招聘官员,虽然也要考试、培训,但是,要的是经世致用,再也不需要经年累月钻研无用的八股,这是什么?这就是革新、革命!这就是翻天覆地的变化!

    民国的官好当,似乎只需要通过政府的考试、培训后就可以当上,但民国的官又不好当,因为这不是官,是公务员、服务员,是为老百姓服务的。

    制度建立了,廉政公署成立了,没有人敢贪污了,民国体制下,官员必须在意百姓的看法,

    一场土地革命,让大多数没有消费能力的底层百姓,拥有了消费能力,从而扩大了商品总需求。

    让粮米填饱肚皮,让地窖的银子流通起来,让商人阶层赚到了利润,人们幸福了,经济活跃了,中国一片欢腾……

    民国的总统共和制,是为中国未来千年铺平了道路,或许能改变几百年就战火纷纷改朝换代的悲剧更迭。一切只为中国更好,中国人更好……”

    一年又要过去了,中国人民付出汗水得到收获,像老李一家人获得的丰收的喜悦,在全国各地上演,变成了普遍现象。

    铁路、公路、水利沟渠在延伸,一座座工厂拔地而起,一座座矿山被开挖,一处处田地,一点点努力,渐渐汇合到一起,组成一个正在崛起的强大的国家。

    实践证明,只要给予中国人民和平稳定的环境,勤劳善良的人们总是能让国家和自己的生活变的越来越好。

    新年前两天,民国总统林重在他的办公室,会见了刚刚从美国回来的冯如。

    清光绪十年(1884年),冯如生于广东恩平一个贫农家庭,他从小热爱手工,经常用泥土、木棍等物制造成一些小车、小工具等模型,特别是他用火柴盒做成的“小轮”给小伙伴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左邻右舍都夸他将来一定是一个很有出息的孩子。

    冯如十岁那年,跟着在美国旧金山做小生意的舅舅,去了美国,到纽约一家工厂半工半读,学习机械制造。

    两年后,冯如靠着打工赚来的钱,进了一家学院,攻读机器制造专业。他学习非常刻苦,为了交纳学费,冯如还要利用课余的时间去打工,尽管如此,冯如的学习成绩仍然在班上名列前茅。

    学校见冯如学习如此刻苦,再加上成绩出众,决定免去他的学费。5年过去了,冯如果然具备了广博的机械制造知识,他通晓36种机器,还制作了一些抽水机和打桩机。

    他设计制造的无线电收发报机,由于性能良好深受用户的欢迎。冯如成为一位小有名气的机器制造家。

    1903年,得知莱特兄弟发明了飞机后,冯如决心制造飞机,此举得到了当地华侨的赞助。

    他在旧金山以东的奥克兰设立飞机制造厂,第二年,冯如制造出第一架飞机。

    不过进行试飞时,没有成功。一年后,冯如制造出第二架飞机,飞机试飞,已经升空数米,突然堕落,冯如未受伤。

    1906年上半年,冯如又制作了一架飞机,驾驶它在奥克兰进行飞行表演获成功,受到旅美华侨的赞许,同时获得美国国际航空学会颁发的甲等飞行员证书。

    于是,他决定回国效力。

    冯如在天津上岸,得到消息的林重派人去热情迎接,在总统府办公室,两人亲切交谈,冯如表达了为国效力的决心,林重非常高兴,表态坚决支持他研制飞机。

    在飞机出现后的最初几年,基本上是一种娱乐工具,主要用于竞赛和表演。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这个“会飞的机器”逐渐被派上了用场。先是用于侦察,为陆军部队作耳目;继而装上机枪,专门进行空中格斗;后来又带上炸弹,去轰炸敌方的地面阵地。

    这样,在大战的硝烟中,诞生了一群铁鸟……侦察机、战斗机、轰炸机、强击机和教练机。飞机就这样和战争结下了缘份。

    第一次大战初期,参战各国约有飞机1500架,而到战争末期,各国在前线作战的军用机达到8000多架。

    四年中,交战双方用于作战的飞机有十几万架之多,说“战争是军用机的催生婆”一点儿也不过份。

    在战争中,飞机的性能有了很大的提高,飞机的速度在1914年时,一般是每小时80~115公里,4年后增至180~220公里。

    飞行高度从200多米提高到8000米;飞行距离从几十公里增大到400多公里。大战初期飞机的重量只有几百公斤,到大战后期,有的战略轰炸机如英国的汉德莱佩季V/1500,总重约13600公斤,最多可装弹3400公斤。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战斗机从诞生到发展,后成为战争的一支重要力量,使过去以海、陆为主的平面战争变成以包括空中在内的立体战争。

    到1918年,机枪已经成为战斗机的标准装备,个别机种开始试装威力更大的航空机炮,全金属的单翼飞机也开始试飞试验。

    “冯先生,我国马上成立一家飞机制造厂,由您来负责,不过,不要着急,制造技术是一点点成熟的,先从招聘人才开始吧,至于款项,需要多少就拨付多少。”

    现在的飞机飞的又低又慢,机枪子弹一梭子过去,保证掉下来,暂时在战场作战是指望不上的,不过,作为一个大国,中国当然要开展飞机的研制,就从现在开始吧。

    林重这样表态,冯如非常高兴,在美国听到祖国崛起的消息,他经常激动的夜不能寐,这不,刚刚造出一架能成功飞行的飞机,他就回来了。

    “总统放心,我一定让中国制造的飞机,飞的最高最远!”冯如兴奋表态。

    要过年了,这些日子,林重和内阁、两院到处送温暖,新年前一天下午,他到城外一家敬老院去看望老人,出来后,已经接近傍晚。

    遥望广阔原野,夕阳映照下,天空呈现出火焰一般的霞光,一抹殷红色的夕阳挂在西天上,渐渐下坠,越来越低。

    林重驻足观看,西天的最后一抹晚霞融进冥冥的暮色之中,呈现出青黛色的轮廓,烟岚浮动,大地一片混沌迷茫,1907年即将结束了。

 第324章 中国海军潜艇部队

    1910年5月16日,德国,吕贝克造船厂内,一艘U19号柴电动力潜艇简练而笔直地躺在船坞里,舰桥前的甲板炮,高昂着炮口,硕大的艇身在阳光照耀下,上面的铆钉分毫毕现。

    这艘潜艇标号为10,是德国为中国建造的最后一艘潜艇,今天,它将下水试航,几天后,它将和其他九艘潜艇一起回国。

    吕贝克造船厂旁,就是德军的诺伊斯塔特潜艇基地,此时,三百多名中国海军潜艇部队的官兵,正在潜艇基地的校场上肃立,听司令杜锡珪训话,部署任务。

    杜锡珪,字慎丞,生于1872年,福建闽县人,1893年毕业于江南水师学堂驾驶班,随后派赴英国见习,回国后在海军中任职

    历任“汉圻”快艇驾驶、三副、二副、大副和枪炮大副,“辰字”鱼雷艇哨官,代理“建安”兵船管带、海军警卫队管带、“江贞”舰舰长等职。

    1904年,杜锡珪被任命为“江贞”号管带,1908年,因为欣赏他的精明果敢,他被民国总统林重任命为海军次长,去年,被任命为海军潜艇部队司令,赶来德国,率潜艇编队回国。

    人群中,十名中国海军潜艇艇长陈季良、陈绍宽、蔡廷幹、林建章、谢葆璋、林献炘、陈策、欧阳格、沈鸿烈、林寿都静立着,官兵们听说即将回国,脸上均难掩激动兴奋的神色。

    这几年,中国向国外陆续派了两万多名留学生,专为学习物理、化学、数学、机械等专业。军校生两千多人,大都派来了德国。

    像陈季良、陈绍宽等人,学习结束依然留在德国,等待加入潜艇部队的,都是海军中的精英。

    上午,船坞注水后,没有任何仪式,10号潜艇艇长沈鸿烈率领属下进艇。

    三十五人到鱼雷舱、指挥舱,轮机舱,艇长、轮机长、值日官、军需官、机械维修师、水手长、潜艇控制室操纵员、鱼雷发射员、炮手、无线电操作员、普通艇员们,以及厨师各就各位。

    按照操作手册,检查了潜艇高压气、电量、磁罗经电罗经等项目后,沈鸿烈对传声筒道,“启动柴油机,准备出坞,命令,双伡全前进,备便双锚。”

    命令传到轮机舱,轮机长林浩南拉动柴油机的启动把手,随着活塞的几声轻响,右侧柴油机轰隆隆轰鸣起来。

    潜艇缓缓驶出船坞,转入特拉维河河道,开始给蓄电池充电,然后全艇官兵进行了一系列命令演练,三个小时后,各处通道关闭,沈鸿烈下令,“主水柜注水”。

    操作手吃力的打开阀门,‘咚……’,水流注入主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