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恐怖悬疑电子书 > 权宋天下 >

第275章

权宋天下-第275章

小说: 权宋天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旱灾还没开始显示其巨大的破坏力,即将召开的忽里勒台会,却让蒙古国上的神经,崩到了极致。

    这也许会是蒙古国历史上,最为血腥的一次忽里勒台会。

    和林来的消息,断断续续,让南京府根本做不出及时而有效的反应。

    所以,只能等,等着尘埃落定之后,可以预见得到的结果。

    忽必勒台的相关消息还没传来,另外一则情报,却把赵权惊住了。

    忽必烈,受邢州权太守职,暂管邢州民政事务。

    邢州,也算是河北重镇,位于真定府以南,南太行以东。

    窝阔台丙申分封时,将邢州一万五千户分赐给斡鲁纳氏两个兄弟,并由他们自派达官员管辖。但是,十年之后,邢州百姓不堪重负,四处流散。

    如今,整个邢州仅剩下了五百余户,十不存一。斡鲁纳氏被逼无奈,向和林请求派员接管。

    在蒙哥的支持下,忽必烈很轻松地就得到了这个职位。

    离开柔远县的忽必烈,却换来了一个州府!

    蒙哥虽然还未上位,忽必烈却已经成功地将自己的手,伸入了中原的最核心地带!

    忽必烈的首席幕僚刘秉忠,正是出身于邢州。这大概是也他为忽必烈挑选邢州的主要原因。

    出乎所有人意料,到了邢州的忽必烈,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当地的孔庙祭拜。并受执事回赠祭品。

    “致胙于忽必烈,这些人,都疯了吗?”侍其轴喃喃说道。

    赵权有些疑惑地看着屋子里,这些满脸灰绿的老儒,不明所以。

    他关注的是,忽必烈竟然可以这么快地就占住了一个根据地,以此他势必会开始将手脚伸向中原的其他区域,并且迅速地落地生根。

    而这些人,却为了祭品的几块猪肉而心疼?

    李治看出赵权的疑问,说道:

    “致福,谓诸臣祭祀进其余肉,归胙于王。昔年葵丘之会,天子使宰孔致胙于桓公。桓公赏服大辂,龙旗九旒,渠门赤旗,诸侯称顺焉。

    自此,祭礼之胙,非王不得受用。”

    元好问掩卷而叹,长息不语。

    赵权大概听明白了。

    忽必烈拜祭孔庙,意思是他准备认可儒家的地位。作为回报,孔庙执事代表当地的儒生们,准备接受并拥戴忽必烈,并直接将其视为未来的中原之王。

    收服北地汉儒,就这么简单吗?

    “孔子为万代王者师,有崇与否,于圣人无所损益,但以此可以其崇儒之心。北地汉儒,自此必当甘为忽必烈所用。”王鹗说道。

    说实话,别说北地的那些不知其能耐的儒生,就是现在南京府养着的这些扛鼎老儒,赵权真正能看得上,也只有侍其轴一人。

    而要说实用,王栖梧那个奸滑之人,也比其他几人更能成事。

    这些儒生,满口礼义道德,满身正气昂然。

    可是无君可忠时,却去抱一个蒙古王爷的大腿。以此来获得未来的仕途与地位。

    也许他们想曲线救国,试图去影响忽必烈,而实现儒家治国的目的。

    也许他们为生计所迫,希望可以混一个从龙之功。

    权宋天下

 第七百八十三章 兴儒的希望

    对于这些种种,赵权觉得都无可厚非,起码说他们现在的出发点,未必就可以与“无耻”两个字搭上关系。

    只是赵权觉得,这些人把兴儒的希望寄托在忽必烈身上,未免太可笑了一点。

    忽必烈是谁啊?吃人不吐骨头的千古一帝!

    所有的人,在他眼中,都只是一个工具。用过之后,便可随意丢弃的易耗品!

    看着元好问等人如丧考妣模样,赵权也不好当面打击他们,只是摇了摇头,轻轻地叹了口气。

    “权总管,老朽觉得,此事,还是不得过于轻视……”王鹗又劝道。

    赵权正襟危坐,“我并无任何轻视之意,不过忽必烈在邢州,鞭长莫及啊!”

    对于忽必烈,赵权何止只是不轻视,他从来都将他视为自己最大的对手。若是搞不定此人,他这辈子,绝对别想有好日子可过。

    不过,也许正是因为有忽必烈,才逼迫赵权不停地成长着。

    “倒是不说,现在要对忽必烈做些什么。而是咱们自己,是否也得做些推崇儒道之事?否则,道统终将不会在我等手中……”

    推崇儒道?学忽必烈那样,建个孔庙,时不时去拜下,再分点猪肉回家。

    然后把所有的儒生,当大爷供着?

    别说这招在忽必烈之后已经不好用了,哪怕能用,在东北之地也发挥不了太大的效果。

    赵权摇了摇头,“南京府不同于中原,我们招揽儒生,却不能在此推崇儒道。”

    见几个老儒面显焦虑之色,赵权摆了摆手,继续说道:“我要推崇的,是汉化之道!”

    “东北,无论辽西、辽东、辽南,乃至高丽,一向被称为蛮荒之地。

    这蛮荒,并不单指不服王化、不尊儒者。而是因为数千年以来,生活在这里的人,受困于艰难的地理环境,食不裹腹。

    所以,我们努力要做的,首先是让他们吃饱饭,才能谈及其他。

    汉化的基础,是在他们能活得下去的前提下,教他们识文认字。如此,才会以华夏之后为荣,才会认同我们的治国理念,并延续于子孙万世。

    只有这样,咱们才能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才能真正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

    儒道,是为了君王服务,是王者之道。

    汉化,则是为了平民百姓,是治国之道!”

    王鹗与元好问眉头依然紧锁。

    侍其轴与王治则相顾颔首。

    忠君或是忠国,对于这个时代的人来说,其实并不是一个问题。

    君为天,有君才有国。

    君死,若无后祚,则国灭。

    一个国家,延续的是一个王朝,而非人民、文化与政府。

    而儒道之所以能延续数千年,是因为儒家所宣扬的“仁德、顺服、以礼为尊”,对于君王的统治是有利的。他服务的是一个国的君主,而不是一个国的百姓。

    想要与忽必烈抗争,建国是一定要走的道路。但是未来要建一个什么样的国家,赵权并没有很清晰的思路。

    只是无论未来的这个国家长成什么样子,赵权都不希望,会是以赵家为延续的一个朝代。

    而维系这个国家,得以存续的一个必要条件,就是对汉家文化、对华夏文明的认同与尊崇。

    而非简单的儒家道统。

    当然,现在跟那些老儒讲这些东西,根本就讲不清楚。赵权也不想多增添彼此间的隔应。

    相比与这些老家伙谈事件,赵权还是更喜欢在机要室呆着。

    这里,才是真正做事的地方。

    “十年以来,逃离邢州的民户,有约六千户移居周边的磁州、相州、大名府、冀州、真定等地;穷困绝户近千;其余大多西入太行山避难。

    这两年以来,从太行山转迁至南京府辖地的邢州民户,约为两千多户。”

    高正源如背书般地说着。

    邢州民户见空,主要原因当然不是因为南京府偷偷地迁移人口。但是,南京府的确起到了推波助澜作用。

    还好,邢州府的民户,已经快被薅光了。否则忽必烈一到,绝难再从邢州迁走一个人口。

    “太行山那边的人口迁移行动,得稍微收缩了。”梁申说道。

    这些年,利用隐藏于太行山中的那支军队,南京府从河北、河东、河南一带,迁移了大量的民户至东北。

    之前,周边无论是蒙古达鲁花赤或是汉世侯的管理者,对此都是睁一眼闭一眼。南京府的人上下打点之下,大多都能轻松摆平。

    但是,现在想在忽必烈眼皮底下做这事,难度就相当大了。

    这是忽必烈执掌邢州,给南京府带来的第一个直接损失。

    人口,是所有生产建设与发展的基础,但凡有些眼光的人,都不会轻易放任人口的流失。

    可以预料,忽必烈不仅会严控邢州的人口外迁,还会想尽一切办法从周边辖区迁移人口进入邢州。

    他可以公开这么做,南京府却是不行!

    隐然之间,中原的形势,已经开始向忽必烈倾斜。

    “对于河北的人口迁移行动,可以暂停。但是河东山西那一带,必须抓紧进行,我估计咱们最多也只有半年时间了。”

    众人都理解赵权这话的意思,蒙哥一上台,自然会加强内部的管理。之前无论是乃马真、贵由,还是现在的海迷失,其实从来就没有真正地把目光放于中原。

    “邢州张文谦,近日已经成为忽必烈的一个幕僚。除此之外,河北、山东一带,有不少的汉世侯幕僚,已经开始纷纷与忽必烈手下联络,希望可以与忽必烈一见。”

    张文谦,邢州沙河人,为刘秉忠同窗。在北地汉人中,也算是一个术数名家。

    对于这样的人,赵权倒是比较感兴趣的,也托人去找了数次,却得不到回应。

    除此之外,赵权手中还有一大批的名单。

    有些已经成为入幕之宾,有些正在成为入幕之宾的路上。

    虽然嘴里总是说不在乎这些人,但自己招揽不到却被忽必烈收走,难免也让赵权心里吃味。

    汉儒——

    赵权真不知道该如何去评价这个团体。

    权宋天下

 第七百八十四章 权氏子弟

    赵权叹了叹气,说道:“算了,先不管这些人了。咱们真要把这些儒生全召来的话,南京府就会彻底乱套掉。

    指望他们,不如指望我们自己。

    这些年,让你们收留的孤儿行动,现在进展得如何?”

    “至去年年底止,以南京府的名义,总共收留了五岁以下的孤儿3798名,近半来自辽西、辽东,汉族为主,但大部分都不知道自己的族源。

    另外一半部分来自太行山那边,出身于中原。部分来自高丽。”

    收留孤儿的计划,自三年前就开始进行。

    三年时间近四千余名,不算少了。这些孤儿,有些直接交给有能力抚养的家庭,有些安置在各县设置的“抚幼局”之中。

    这些人,只要年龄到了七岁之后,就必须全部安排进行各地的学校中,开始接受南京府系统的教育。

    他们,才会是南京府未来的希望与最大的依仗!

    高正源继续说道:“另有256名收养的孤儿,今年已达入学年龄。只是这其中,许多人还未有姓名,大家的意思,希望权总管可以给统一的赐名。”

    这是,把这些人当自己嫡系看待了?

    其实无论是南京府还是东真军,都是蒙古国留下的东西。

    现在以这两个机构对外自称,没有太多问题。但是终究有一天,得做改变。而无论是机构还是军队的调整,没有自己的嫡系,便会如沙上建城,风一刮就会迅速垮塌。

    而嫡系中,最重要的,不是自己身边的这些高层管理者。而是需要大量的中层执行者。

    要将这些人培养成为嫡系,利用姓名打上最直接的标志,的确是很有效的做法。

    “申哥,你有什么意见?”

    “我觉得,那些有人收养的,可以跟收养人的姓氏。其余的,全部赐姓为权。”

    “姓权,太好了,那岂不是意味着,我以后有许多的小弟小妹?”权承义眼冒金星,相当的兴奋。

    “是这个意思,你们兄弟几个,算是权总管的第一代弟子,以后但凡是孤儿培养成长的,都可以算入权氏子弟。”

    十年一代,一代起码数千人,这样会不会成为一个尾大不掉的隐患?

    梁申看出赵权的担忧,“凡事有利必有弊,这些都得在试行过程中进行调整。而且,我希望这些人,未来可以成为王族的守护者。”

    守护者?

    赵权在心里微微地点了点头。

    任何的一个王朝或是国家,权利都不可能完全归属于君主,总得有那么一群人与其共享天下。

    比如汉时的武将、晋时的门阀、唐时的世家,以及宋时的士大夫。

    任何一个群体,只要参与到国家的管理,确实有利处也会有弊处。一旦掌权的时间长了,难免就会有腐败有坠落有贪渎。

    而这些人,一旦拥有了权利,就会舍不得失去。后代越无能,越会陷入对权利的无限欲望。

    每个朝代的改革,无非就是将一个团体的既得利益,向另外一个团体分散与转移。

    这也是任何时代,改革都会遭遇阻碍的主要原因。

    权衡,是唯一的手段。

    利用未来可能形成的这个“权”氏集团,来制衡王族,或是协助王族,共同治理这个国家,也许真的是个不错的想法。

    不过赵权也知道,现在找孤儿容易。一旦这些孤儿成长之后,他们的后代,也不可能成为孤儿了。

    而再想有新的孤儿加入这个团体,则会被新的门槛所阻。

    不过,这毕竟是数十年之后才可能出现的矛盾,起码现在还没有太多问题。

    “这些孤儿,无论出身是汉族、蒙古族、女真、契丹或是高丽,无论来自哪里,告诉他们,都是汉人!必须学汉字、习汉文、知汉礼。都为华夏之后,也必须以守护华夏传承为已任。

    这些,都必须在入学的第一天,就让他们明白并牢记在心!”

    众人齐齐点头。

    “那,是否该给他们排个续字?你的第一批弟子为辰,接下来呢?”梁申笑着问道。

    “辰龙巳蛇,俺们算属龙的,接下来该轮到属蛇了吧!”承义气势轩昂地说道。

    赵权挥手给了承义后脑勺一巴掌,“这是辰冰的辰,不是你们的承!”

    承义脖子一缩。

    高正源却淡然说道:“日月盈昃,辰宿列张。属下觉得,以‘辰’为始,以‘宿’为续,挺好。”

    赵权微微一怔,高正源这意思,是以后这批娃都交给辰冰来管制?

    “另外,属下觉得,可以让承义,去接管这批孩子。”

    赵权看着跃跃欲试的承义,问道:“你,觉得行不?”

    承义胸脯一挺,“过完年,我已经十五岁了……”

    “虚的!”赵权提醒到。

    “那,那也是十五啊!”承仁脸上微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