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武侠仙侠电子书 > 大奉打更人 >

第546章

大奉打更人-第546章

小说: 大奉打更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句话听的众人脊背发寒,有些头皮发麻。

    “会对你有威胁吗?”李妙真的关注点清晰明确。

    李灵素当即竖起耳朵。

    许七安不知该点头还是摇头,道:

    “走一步看一步。”

    李妙真微微颔首,漂亮英气的瓜子脸沉重了几分。

    没能听到机密的李灵素则有些失望。

    许七安环顾众人,道:“我和国师要回一趟京城,你们是随行,还是就此别过?”

    楚元缜笑道:“正好要请监正帮忙炼制地书碎片。”

    许七安能凭借地书感应、收集龙气,是因为监正在地书碎片中刻了阵法。

    地书是世间唯一可以承载龙气的法宝。

    皇宫,景秀宫。

    临安坐在小塌上,陪着母亲陈贵妃说话。

    她穿着梅色的袄子,蓬松的罗裙,精心梳理的发髻插着小凤冠、银鎏金头钗、花丝点翠镶宝石金凤簪脖颈挂着纯银璎珞。

    打扮的花枝招展,奢华富贵。

    等闲女子哪怕容貌生的美丽,这番打扮也很难驾驭的住炫目奢侈的首饰。

    但临安独独适合这种打扮,且能很好的驾驭住,为她的美貌增添色彩。

    素衣淡妆的临安,美则美矣,却没有特色。

    奢靡华贵的打扮,则让她跻身绝色行列。

    陈贵妃端着茶盏,姿态优雅,眼角有着浅浅的鱼尾纹,虽说没了年轻时的姣姣风华,但胜在体态丰腴,别有一番魅力。

    陈贵妃审视着自己的女儿,忽地感慨道:

    “而今陛下已是九五之尊,母妃现在唯一的心愿,就是看着你出嫁。

    “临安啊,你该招婿了。”

    呀临安听到母亲说起这个,心里还是有些小羞涩和喜悦的,她也觉得自己该出阁了。

    总是待在皇宫和临安府,简直无趣,也该换个地方住住,比如许府就不错。

    她刚想说些什么,便听陈贵妃道:

    “定国公的次子到了婚嫁的年纪,前阵子,定国公的夫人来宫里做客,与我喝茶时说起此事。

    “她求我替儿子向陛下求亲,把你娶回国公府。”

    临安翻了个白眼,鼓起腮:

    “小小国公怎么容的下我嘛,母妃莫要说笑,回绝了便是。”

    陈贵妃生气的说:

    “国公府容不下你,什么地方能容你?临安你年岁不小了,以前先皇沉迷修道,对你们这群皇子皇女的婚事不管不顾。

    “凤栖宫那个怨妇更懒得管你们,现在太子登基,朝堂风气焕然一新,很多该做的事,可以做了。

    “母妃知道,定国公夫人是存了私心,那爵位是长子的,次子没份儿。这才想着娶一位公主回府,让次子也能有个锦绣前程。

    “自魏渊战死靖山城,大奉损兵折将,那定国公当年打过山海关战役,领兵打仗的本事极为出色,陛下非常看重。

    “定国公次子,同样一表人才,文武兼备,对你又情有独钟。去年你们还曾见过呢,听国公夫人说,自打见了你,小公子便魂不守舍,朝思暮想。”

    我都忘记他长什么样儿了临安心里小声嘀咕,板着圆润娇俏的鹅蛋脸,没好气道:

    “是皇帝哥哥让你来劝的?”

    “这倒不是。”陈贵妃笑道:“他一心只想当明君,哪有精力关心你?是母妃自己的意思。”

    临安就很有底气的抬了抬下巴:“那你跟皇帝哥哥说呗。”

    她对那个曾经的小铜锣早已芳心暗许,皇帝是知道的。

    不过朝中知者甚少,比如定国公这样勋贵。要不然,也不敢派他夫人进宫试探。

    陈贵妃脸上笑容渐渐消失,漠然的看着她,沉吟片刻:

    “你心里还想着他?”

    临安眼神顿时飘忽一下:“谁,谁呀”

    陈贵妃叹息一声,语重心长道:“他非你良配,不会有好下场的。”

    “母妃此言何意。”

    临安皱起修的精致的眉毛。

    这时,宫女们捧着珍馐美味,鱼贯而入,在桌上逐一摆开。

    陈贵妃适时转移话题,道:

    “菜也上齐了,陛下怎么还没来?”

    临安恰好有些饿了,桃花眸子巴巴的望着菜,娇声道:“皇帝哥哥事务繁忙,许是耽搁了,我差人去问问。”

    陈贵妃颔首:“快去快回。”

    安神殿。

    永兴帝坐在御书房的大椅上,一身黄袍,神色凝重的扫过堂内诸公。

    永兴帝继位后,没有住进元景帝的乾清宫,而是搬来了西侧的安神殿。

    他不喜欢乾清宫,正如他厌恶沉迷修道的先帝,这会让他时刻想起先帝的嘴脸,想起先帝真正的身份。

    “北境雪灾严重,已有大批流民南下,滋扰其余各洲。此外,青州、禹州、襄州等地,亦有雪灾,百姓哗变闹事不断。”永兴帝沉声道:

    “诸位爱卿,觉得该如何处理。”

    ps:这章短小一点。

 第九十一章 捐款

    本次小朝会,商议的主题是“雪灾”,自入冬以来,气温骤降。

    原本勒紧腰带勉强能过活的家庭,受到寒潮影响,不得不花更多的银子添置炭火、棉衣等物资。

    可对于务农的贫苦人家来说,一年的收入就那么点,吃穿用度都要紧巴巴的盘算着。

    花钱买了炭和添置棉衣,就意味着没银子买米。

    许多贫苦百姓没能熬过这个冬天,饥寒交迫中人口损失无数。

    朝廷接二连三收到各地官府的折子,上面用“十村不留一户”来形容这次灾情的可怕。

    大理寺丞当即出列,作揖道:

    “陛下,可让户部调集钱粮赈灾,百姓缺衣短食,无法捱过冬日,那势必化作流民为祸各州。。

    “遭了流民洗劫的百姓,也会变成流民,若不能尽早平息灾情,恐生大患。”

    未等永兴帝说话,户部尚书仓惶出列,高声道:

    “陛下,国库空虚,实在拿不出多余的钱粮赈灾,请陛下三思啊。”

    每年的赈灾时刻,对他这个户部尚书而言,都是一场动摇官帽的风波。

    果然,户部都给事中连忙站出来补刀:

    “陛下,臣要弹劾户部尚书以权谋私,贪赃枉法,与其党羽吮吸朝廷骨髓,以致国库空虚。”

    户部尚书跪倒,大声道:“臣乞骸骨!”

    永兴帝嘴角狠狠抽搐一下,面无表情的俯瞰着众臣。

    党争党争!

    时至今日,还在党争!

    正是你们这群只知道窝里斗的读书人,联合先帝,才把大奉祸害的民不聊生永兴帝握紧拢在袖子里的手,温和笑道:

    “朕昨日便说了,灾情严重,朝堂上下,当君臣一心,共商对策,诸位爱卿就消停些吧。”

    户部尚书等人当即偃旗息鼓。

    永兴帝满意点头,朗声道:“各地义仓储备如何?”

    户部尚书道:“都已开仓救灾。只是,只是秋收时,朝廷与巫神教打了一场,元气大伤。当日粮草便是从各地征调过来的。因此各地义仓储粮不足。”

    永兴帝想了想,道:“那官仓呢?”

    话音落下,堂内诸公面面相觑,右都御史刘洪出列,道:

    “陛下不可,若要稳住各地局面,让胥吏、官员正常作为,官仓就不能动。”

    义仓是专为荒年赈灾用的。

    官仓则是给官员发放俸禄的。

    动了官仓,朝廷若是发不出俸禄,那才是真正天下大乱。

    永兴帝脸色一沉:“那刘爱卿有何良策?”

    刘洪沉吟道:“北方妖蛮还欠朝廷无数皮毛、盐、铁矿,陛下可派使者前往北境讨要。”

    永兴帝眼睛一亮,底下诸公也议论纷纷,却见王首辅走出队形,作揖道:

    “此事不可!”

    诸公立刻反驳:

    “有何不可?”

    “本官觉得刘大人此计甚妙。”

    “是啊,妖蛮牛羊成群,皮毛无数,正好可以御寒,解决朝廷的燃眉之急。”

    王首辅耐心的等诸公说完,这才继续开口:

    “当日拟定誓书,是由翰林院庶吉士许新年持笔,臣亲自监督。白纸黑字写着,妖蛮给予大奉的皮毛、牛羊等物,是在三年后

    “如今战事平息不过两月,妖蛮亦是百废待兴,物资紧缺。此刻要让他们履行契约”

    王首辅没有说下去,但诸公们明白了。

    这是在逼妖蛮和大奉反目。

    永兴帝有些烦躁,问道:“首辅大人有何良策?”

    王首辅心里叹息一声,就算没回头,也能感受到身后一道道灼灼目光的注视。

    身为首辅,有些事他避不过,于是沉声说道:

    “国库虽空虚,京城内外,乃至中原各地,却富贾横流,陛下可以号召天下义士捐款。”

    来了诸公心里一沉。

    其实早在多日前,京中就有流言,说陛下欲号召捐款,填补国库空虚,要从他们身上割肉。

    永兴帝等的就是这一刻,笑了起来:

    “此法甚妙,首辅大人认为该如何号召。”

    王首辅道:“当由诸公带头捐款,臣愿捐出半数家财,赈济灾民。”

    此言一出,堂内诸公哗然。

    王党和前魏党的几位成员当即响应,表示和王首辅一样,捐出半数家财,填补国库。

    但更多的大臣采取反对态度。

    “陛下,此事不可。”

    “我等两袖清风,勉强度日,何来家财?”

    “商贾逐利,让他们捐款,便如割肉,必定引起哗然。”

    “国库空虚,不得宣扬,让巫神教得知,恐有兵灾。于内,亦让百姓知晓朝廷外强中干,届时流民落草为寇,祸患无穷。”

    一听皇帝要号召捐款,王首辅带头捐出半数家财,诸公反响极大,无比默契的站在同一阵营。

    哪怕他们平日里势如水火。

    永兴帝抬了抬手,平息大臣们的喧哗。

    这里是御书房,不是金銮殿,没有太监挥鞭呵斥。

    待诸公安静后,他看向大理寺丞,道:

    “寺丞大人,你意向如何?”

    在场的诸公都是党派核心人物,搞定他们,就能搞定大部分党派。

    而大理寺丞现在是齐党的党魁,唯一领袖,他要是点头了,齐党就能拿下,至少能拿下大半。

    “陛下!”大理寺丞出列,哀声道:

    “臣为官二十载,兢兢业业,两袖清风,酷暑无冰,严寒无炭,不过勉强度日罢了。”

    说着,抖了抖手,让宽袖滑落,露出一双生满冻疮的手。

    “臣为朝堂愿肝脑涂地,死而后已。但臣怜悯妻儿,不愿他们冻死街头。陛下若执意如此,臣乞骸骨。”

    老狐狸永兴帝大脑“突突”的疼,连忙摆手:

    “不至于此,不至于此”

    真要这样的话,他就成了逼迫官员捐款,导致大臣辞官的贪婪皇帝,名声就臭了,史书若再记上一笔。

    得,不比先帝好多少。

    永兴帝相信这般读书人肯定会这么写。

    因为被逼捐款的是他们。

    永兴帝又问了其他大臣,遭遇了不同的软钉子。

    不是哭穷就是乞骸骨。

    年轻的皇帝脸色越来越难看,骑虎难下,最后一拍桌子。

    “这也不行,那也不行,朝廷养你们何用?三日之内,朕要一个万全之策。拿不出来,统统都朕滚蛋!”

    “陛下息怒!”

    诸公纷纷下跪。

    小朝会因永兴帝的失态暴怒提前结束。

    王首辅正了正官帽,双手拢在袖中,与魏渊的接班人、御史台右都御史、打更人领袖刘洪,并肩走在青石板铺设的宽敞道路上。

    前方就是午门了。

    远处有侍卫站岗,禁军巡逻,王首辅的目光,百无聊赖的追逐着禁军,片刻后,收回目光,缓缓道:

    “陛下把爱名声的弱点暴露的太明显,如何与这群老狐狸斗?

    “陛下还是太年轻了啊。”

    “有强国实干之心,奈何水平差了些。”刘洪毫不掩饰自己的不屑。

    王首辅吸了一口冷气,鼻子冻的发红,淡淡道:

    “手段稚嫩,心机不够深,这些都可以学。换成四皇子,不比他好到哪里。”

    刘洪没头没脑的说了一句:“可惜怀庆殿下是一介女流。”

    王首辅冷笑道:“二郎上奏折提议朝廷号召捐款的点子,不就是怀庆殿下给出的嘛。你当我不知?”

    刘洪坦然道:“首辅大人慧眼如炬。”

    “没有单独让商贾捐款,而是让陛下发动群臣捐款表率,她还算有些远见。”

    王首辅哼一声,脸色冷了下去:

    “你告诉怀庆,以后想尝试自己的法子,别拿我未来女婿当枪使。陛下注定会因此事丢尽颜面,到时候,少不得迁怒二郎。”

    刘洪没有说话。

    两人并肩走了一会儿,王首辅平息了怒火,淡淡道:

    “朝廷国库空虚,户部难以为继。陛下之所以不动那些钱粮,是为防备云州的叛军。”

    刘洪沉声道:

    “但若任由灾情扩张,流民数量日益增多,祸乱各地,这同样是叛军乐意看到的。挪用军资,正中叛军下怀。不挪用,叛军仍是乐见其中。

    “我虽没与那许平峰打过交道,却已知此人手段高明,令人头皮发麻啊。”

    打仗如果发不出军饷,军队是要哗变的。

    可不管灾情,不遏制流民的增长速度,局面就会越来越乱,后院失火的后果同样可怕。

    “怀庆殿下也是不得以为之。”刘洪叹口气:“原以为先帝去了之后,朝廷将迎来一个崭新的时代,谁知是一个烂摊子。”

    王首辅目光远眺,似有触动。

    隔了一会儿,他沉声道:

    “此计若是可行,确实能解燃眉之急。但她忽略了一个关键点。想让这群老狐狸,以及各阶层的官员心甘情愿的掏腰包,需要一个镇的住场的人。

    “纵观朝廷,监正算一个,先帝算一个,我和魏渊加起来算一个,许七安算一个。

    “监正不管朝政,先帝和魏渊都已是故人,许七安游历江湖,我前阵子问过二郎,他至今没有消息。”

    刘洪心里一惊,王首辅原来早就看穿、吃透了这个计策,在没有人察觉的时候,他就已经暗中打探、推敲。

    景秀宫。

    永兴帝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