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魔法玄幻电子书 > 宋风 >

第374章

宋风-第374章

小说: 宋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政治的尊严》中挑选出来的!小赵熙现在还不到六岁,但举止有度像个小大人似的,再加上非常聪颖书读的非常好,非常得赵顼的喜爱。
  「如果不出意外,等上二十多年以后,恐怕今天站在自己面前的这个小家伙将会成为大宋帝国的新皇帝了吧?!」王静辉看着一脸稚气的赵熙还有不断点头面露笑容地赵顼心中暗暗想到。
  现在皇帝赵顼已经有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前年的时候后宫张婕纾有一个女儿,可惜生下来不到两个月还是夭折了,这也是皇帝赵顼唯一一个夭折的孩子。三个孩子当中赵熙已经快六岁了,其他一子一女还不到两岁,这结果让王静辉心中大为放心──皇帝在不到三十岁,至少已经有了两个皇位继承人。而历史上神宗赵顼可是只有一个儿子,那还是三十岁以后才生的,在赵顼早逝后继位称帝还不到十岁,还需要现在的高后垂帘听政,现在已经比历史要好的太多了!
  「楚州知州薛向之几年以来功绩非凡,其之下百姓安居乐业,楚州地税赋年年增长。爱卿当年在楚州的时候,楚州城不过才五万多人,现在楚州城居民都已经到了二十五万以上了,听观风使回来禀报。楚州一派繁荣景象,各地商贾来往不绝……」皇帝赵顼在考教完赵熙的功课后,便合上书本笑着对王静辉说道。
  「这都是圣上的德行和薛庆云的得力精干所致,臣恭喜圣上又得一能吏!」王静辉笑着说道。
  王静辉就坐在赵顼的对面,虽说赵顼在便装的时候也经常召见大臣入园交谈。但能够像他一般踏踏实实的坐在皇帝的对面来商谈国事的也唯有他一个──建隆元年(公元960年),34岁地宋太祖赵匡胤成为大宋的开国皇帝,此时摆在他面前的最大难题便是如何才能够结束之安史之乱以后长达二百年的卵石,让赵家王朝永延国祚。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太祖皇帝精心构建了一个庞大而又复杂地官僚体系,层层叠加的政府部门和强干弱枝的军政制度与文人出身的官吏是这个体系最大的特色。然而在太祖皇帝看来。即使将地方权力集中到朝廷中央也没有真正解决中唐五代以来「君弱臣强」地问题,因而需要进一步牵制和削弱文武百官的权力,以达到赵氏皇帝「总揽威柄、独治天下「的目地。
  这百官之中权力最重要的宰相便是太祖皇帝首先开刀的对象──当时范质为侍中。称为昭文相;王傅为司空,称为史馆相;以魏人浦为右仆射,称为集贤相。三位宰相并设,而不置副宰相,这几个人都是五代旧臣,后周时期就进入朝廷的权力中枢,其中范质更是后周世宗柴荣的托孤旧臣,就算是赵匡胤自己对他们也是忌讳甚深。
  按照封建王朝的传统礼仪,宰相同皇帝商议重大事情的时候。皇帝必须赐予他们作为,君臣对坐讨论政事,这就是三公坐而论道的「坐论之礼」的来源,不过这种待遇无疑是宰相地位冲套地体现,自然也是增强皇权的阻碍。一天早朝后,太祖皇帝突然对范质和王傅说:「我的眼睛昏花了,你们把奏章呈送上来。」,在两人离开作为时,宫廷侍卫趁机将他们的座位伴奏,这一举动到底意味着什么,他们两人自然非常清楚,从此在朝会的时候他们便主动将奏折递交给皇帝,不久要上书要求废止「坐论之礼」。
  宰相失去了皇帝对坐的权力,其实他们失去的又何止是一张凳子?!王静辉遍读皇室藏书,对这个典故自然非常熟悉,但他却不肯屈就,即便他只是一个驸马都尉,无法和司马光与王安石那样的名相并列。皇帝赐座他除了一声「告谢」之外,便非常不客气的坐下来,年轻的皇帝求才若渴,一面是一个真正能够解决自己所面临难题的才子,一面又是自己的妹夫,皇帝赵顼自然是非常大度的容忍了王静辉的「放肆」。也许是时间长久后会形成习惯,赵顼在召见其他大臣会谈的时候,也会给凳子坐,至少王静辉所参加的福宁殿会议基本上「座位权」还是有保障的,这张「失去的凳子」已经不知不觉的慢慢有开始回来了。
  「朕哪里有什么功劳?!这还是爱卿点拨有术,想薛庆云不过是一平常官吏罢了,只是谨守官员的德操也算难得,只是得了爱卿的精髓才成一能吏。朕能得薛庆云这一能吏,还是爱卿的功劳!」皇帝赵顼笑着说道。他现在还不到三十岁,现在大宋帝国虽然还有很多麻烦,但已经开始步入了正轨,加上消灭了西夏这个宿敌,再听到王静辉的夸奖,他心中自然是高兴的很。
  「朕打算调薛庆云入京,在三司中任盐铁副使,爱卿以为如何?!」皇帝赵顼笑咪咪的看着王静辉说道。
  「臣乃驸马都尉,无权参议官员升降,这是太祖太宗皇帝立下的规矩,臣不可逾越!」王静辉警惕的回答道。 
 
 
 
  
第三百七十三章 各安其命
 
  王静辉以前虽然左右军国大事,但那仅仅是参谋而已,武将和自己关系不大,自己的策略完全是皇帝一人所取决,但这次是官员升调,事关重大,他不可落下话柄!他始终在警惕自己,因为随着影响力的增大,他难免也会出现常人所有的对权力的渴望。
  这并不是什么见不得人或是丢脸的事情,只要是人就有欲望,王静辉固然淡漠名利,但权力对他的诱惑也不是说没有就没有的,放着大好的权力不去摄取,不去使用这确实是一个让人非常难以做到的事情。王静辉心中也非常警醒自己,免得自己最终败坏了自己的声名──他对自己非常清楚,他这辈子从性格到才能也就是一个参谋的角色,如果让他主持一家医院或是公司还不会有什么太大的问题,但这个范围扩展到主持一个国家命运的高度,他就绝对会要歇菜了。
  「人贵有自知之明」──这是悬挂在王静辉书房上方的一条横幅,这条横幅书法上当然不能够和他满屋子到处都是的苏轼的书法相比,但却是他请老丈人给他写的。英宗赵曙虽然因为身体原因退居幕后做了太上皇,但王静辉和他仍然保持了非常密切的关系,除了尽一个女婿所应尽的职责之外,还趁赵顼征召他入宫的时候,每次必然要到老丈人那里去问候一番。同时也再想办法治好老丈人地双腿。
  在王静辉的心中,英宗赵曙更加适合当皇帝──这可能是当一个国家领导人,年纪大点确实要比毛头小伙子要强的多,赵曙三十多岁继位称帝,而赵顼才不过二十就当皇帝了,这不仅仅是缺乏经验的缘故。更是因为人生阅历的不同所致。王静辉这么关心小赵熙的成长,也多半是想保住孩子地小命,让他能够顺利成年继承皇位──青年当皇帝总好过孩子当皇帝,若是由成年人来当皇帝,那当然是最好不过的了。
  王静辉现在就希望英宗、神宗活的更久些,英宗虽不主政事,但隐隐威慑到太皇太后,还有整个后族──王安石变法当中肯定会触及权贵阶层利益,在历史上看反应最大的便是后族亲属,有老丈人在这种情况会好的许多。当然历史上对曹老太太、高后、向后的评价还是非常高的。事实上就他的观察来看,三后对自己的亲属约束也比较强,但毕竟老丈人和赵顼不是曹老太太亲身的,对朝局地影响力还是有的,这也算是有备无患吧!
  赵顼听后挥挥手说道:「这次例外。朕特许你参议!」
  王静辉站起来说道:「臣虽几年前放楚州任职与薛庆云相识相知,其才华和德行也令臣甚为佩服,不过自古以来君主任命大臣乃是第一要务,此等大事应予王相、司马相公相商,臣无论如何是不能开这个口的!此缺一开。后人难免要仿效,圣上言行皆在殿下眼中、耳中,不可偏废!」
  王静辉说完后躬身并不起来。而赵顼听后也是沉思良久,看看一边的小赵熙,皱了皱眉头后转过桌子来到王静辉的身前,用手扶起王静辉后说道:「爱卿真乃良臣!朕也不好勉强屈爱卿之志!」
  王静辉其实刚才说地话虽然是义正辞严,但还是不动声色的捧了薛向之一把,其实到了这一步,朝廷对薛向之的提拔和任命已经成为定局,关键就看官职大小了。
  三司是北宋前期最高财政机构,号称「计省」。唐末税法混乱。田赋、丁税的收入无法维持王朝的庞大费用,国家地财政收入主要依靠盐铁和度支。五代后唐明宗始设盐铁、度支和户部「三司」,宋初沿之。三司的职权是总管全国各地之贡赋和国家的财政,长官是三司使,其权位之重,与执政无殊,号称「计相」。现在由于王静辉地干预,王安石并没有进行官制改革,中书门下主管民政,枢密院主管军政,三司主管财政,三者鼎足而立,彼此不相知,而大权集中于皇帝一身。
  王安石虽然没有动官职改革,但以宰相之权和皇帝对他的信任,提拔了曾布任三司使,以前王安石也曾中意沈括,不过王静辉先下手为强把沈括给挖走了。盐铁之利是国家税收的一项重要部分,三司使统领全局,但这盐铁副使的位子确实让人眼红的很,这其中的好处倒是有些像后世的工商总局,绝对是一个肥差。况且王安石要改革军制,钢铁事务也是军制改革中不可或缺的一块,就是王静辉在听到赵顼打算提拔薛向之为盐铁副使的时候也是颇为心动──他有沈括和苏颂进行钢铁冶炼工艺地开发,已经取得了非常重要的进展,剩下来的便是推广使用了,而薛向之被任命为盐铁副使对新工艺的推广普及更是有着非常大的帮助,这也有利于薛向之能够取得更大的政绩继续升迁,而王静辉也达到了预先在钢铁上面的目的。
  王静辉和皇帝赵顼的对话都在小赵熙的眼前,赵顼没有勉强王静辉在薛向之的任命问题上作出表态,也是因为王静辉刚才就借着「为人师表」来拒绝──赵顼的行为可是在他儿子的眼中,若是老子犯规了,那以后给儿子可留下了不好的印象,小赵熙很可能是下一代皇帝,上梁不正下梁歪,这个道理还是非常让赵顼顾忌的。
  「介甫先生曾说『三不足』,先生以为何解?!」小赵熙问道。
  王安石变法初期的时候遭受反对派的攻击,外面纷纷传言「三不足」──现在朝廷以为天变不足惧。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这种言论本是保守派攻击王安石地一个把柄,不过反被王安石所驳斥,现在居然从小赵熙的口中而出,就连他老子赵顼也是心中大为惊讶。
  王静辉笑着说道:「恭喜圣上不仅得良臣,还有这么一个聪颖的皇子!」接着他又收起笑容反问道:「敢问殿下何谓忠臣之谏?比干死谏恰当否?!」
  赵熙毕竟还是年龄小没有多少经验。立时被王静辉的问题给愣住了。
  王静辉笑了笑说道:「比干死谏自然为忠臣,但他的死却是一种愚忠的表现,是毫无价值地!忠臣之谏除去死谏之外,更应该有智谏,所谓苦谏不成便隐居山林更是懦夫的逃避!远的不说,就是圣上乃为大有为之君,若是一味阻挡反而会招致圣上的怒火,若是忠臣苦谏不成远避朝堂,那空下来的位子不都是佞臣的了吗?是以要巧妙的劝谏君主,能够为百姓多说话。为百姓多谋福,这就是天下之幸了!若是负气而走,则小人趁虚而入,国事就是这么衰败掉的!」
  小赵熙点点了头,像个小大人似的。惹得王静辉心中好笑至极,不过当着皇帝赵顼的面他也不敢过多放肆,刚才以赵顼为例本身就够「大不敬」了,若是再不知好歹难免要惹祸上身。赵顼反而倒是并不在意王静辉以他为例来给自己地儿子讲解什么是忠臣之谏,从认识王静辉的那天起。这个和自己同龄的年轻人就不断的给他带来种种新奇的感觉,直到现在也没有心生厌恶,拿旁边周围地近臣的话来说。这也许就是一种君臣之间难得的缘分。
  「所谓『三不足』诚如介甫先生所言的那样,只要身为人主不懈怠朝廷政务,不贪图享乐,这便是『惧天变』;只要不阻塞言路,不忌讳大臣的意见,集思广益君臣共同治国,这便是『体恤人言』;其次便是『祖宗之法』──治理国家从来不是一成不变地,要做到与时俱进,任何法令都是有缺陷的。即便是先秦商鞅所立之法常备人所诟病,但殊不知商。鞅之法在现在看来不过简洁的很,除了苛刻之外便无什么大不了地。『三不足』与『忠臣之谏』其道理上是没有什么太大区别的,重要的是看人们如何去理解,就像先贤所留经典一般,不同的人去读总有不同的收获一般!」王静辉笑着说道。
  赵熙听后点了点头,高兴的说道:「熙儿明白了,谢姑父指点!」
  在这次召见王静辉后的第十天,经过中书政事堂的讨论后,薛向之新的任命便正式发布了,十五天后经过一系列交接工作完毕后,薛向之乘船赶往汴都就任三司盐铁副使地新职位。与此同时大宋三大报纸对这道任命也做了报道,不同的是,三大报纸在这道任命后,用了相当大的版面来介绍薛向之在楚州的政绩。
  也许报纸这东西天生就是为炒作而生,不过对于薛向之政绩的报道还是受到严格控制的,但毫无疑问对他所取得的政绩赞扬之词真是铺天盖地。由于薛向之和自己关系密切,所以王静辉对这次报道也非常重视,一方面为其造势,另外一方面也是怕有些不良文人仅凭只言片语便将薛向之的功绩夸到了天上去,徒自让外人看笑话。
  薛向之的各项考评均属优秀,尤其是楚州的经济发展更是令所有官员都感到汗颜,不过这里要除去王静辉的大弟子李慎。李慎的条件要远远好过薛向之,尽管薛向之发展楚州有王静辉给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不过李慎的头脑灵活,从小便跟着王静辉学习先进的思想,但是论发展经济的办法来说,薛向之远不是李慎的对手。李慎的家族乃是隐隐排在王静辉之后的第二富豪徐氏,徐氏就出了这么一个有出息的官员,而且还是状元出身,徐氏倾其所有帮助李慎排除各种困难,杭州的经济发展速度之快,除了杭州本地商人雄厚的实力之外,徐氏拉拢了一帮北方财阀进入杭州不无关系。
  昔日大宋「扬一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6 4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