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海战 >

第33章

大海战-第33章

小说: 大海战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了寥寥几架,但很快就将它们击落了。
  在最初突击登陆之后进行登陆的法国部队,上陆后迅速西进,直逼土伦和马赛;而伞兵部队则向东推进,准备夺取戛纳和尼斯两个小港。与此同时,第7集团军主力开始向罗讷河进军。在舰炮火力的支援下,部队经过几天的陆、空协同突击,终于攻占了土伦和马赛。这两个城市的港口都由威力强大的敌岸炮连防守,而且这些岸炮连还难以摧毁。其中最难对付的是一个340毫米的岸炮群。该岸炮群是法国人于战前在墨索里尼进行战争叫嚣、企图把意大利海军建成一支能与法国海军相抗衡的力量的形势下配置的。8月28日,这两个主要港口的德军终于投降了。与此同时,伞兵部队也在舰炮火力的支援下完成了原定任务。8月24日,部队攻入戛纳;30日,占领了尼斯。
  到这时为止,登陆突击部队的主力已远远地向北推进,正在追击迅速溃退的德军。同盟国以7个法国师为核心,新组建了法国第1集团军,由让·拉特尔·塔西尼将军指挥。美军的第二梯队则与帕齐中将的第7集团军的第一梯队(突击登陆部队)合并。法、美军共同组成了第6集团军群,由J·L·德弗斯中将指挥。9月11日,德弗斯的集团军群在第戎附近和来自诺曼底的巴顿第3集团军的部队会合。这样,这两支突击大军就结合在一起了,切断了法国西南部德军的退路。接着,第6集团军群挥师东进,并在一条离瑞士边境约80英里、沿德国边境的战线上整军待发,其左翼和美第3集团军的右翼相接。
  德国的崩溃
  1944年秋,在艾森豪威尔将军指挥下的盟军经过一系列惊心动魄的战斗,横扫法国和比利时,到达了德国边境。部队在斯特拉斯堡附近驻足莱茵河边;而在亚琛,则已突入德国。由于德军的顽强抵抗、不断恶化的天气以及后勤补给上的困难,盟军西线的进展几乎陷于停顿。在意大利,盟军的第5和第8集团军在向佛罗伦萨北部推进之后,实际上已在德军的哥特防线面前停滞下来。在东部战线,俄国人在南、北两个方向上继续向前推进,但在中部距华沙很近的地方,则停止了前进。
  12月中旬,重新担任德军西线总司令的龙德施泰特发动了他的最后一次攻势。他利用妨碍盟军空军作战的恶劣天气,动用了德军最后的战略预备队,在阿登地区对盟军的中部实施了大规模攻击。在通常被称作凸出地带战役中,龙德施泰特向西突进了50英里。然而,尽管龙德施泰特实现了分割英、美部队的目的,但这并未给盟军造成真正的危险。实际上,艾森豪威尔完全了解德国拥有这支战略预备队。他对能够尽早地在野外,而不是在敌人的防御工事前面与之作战,感到十分高兴。随着飞行天气的改观和盟军的迅速反击,龙德施泰特因害怕其部队的整个突击部被钳形包围,不久就被迫撤回。他所遭受的损失超过了他给盟军所造成的损失。
  俄国军队于1945年1月中旬又开始了攻势,在30天内向奥德河推进了250英里,直接威胁着希特勒不肯离开的柏林。在南方,他们越过布达佩斯向前推进,迫使德军匆匆撤出希腊和巴尔干半岛,以免被切断向德国的退路。
  到1945年3月,艾森豪威尔的部队沿莱茵河畔陈兵列阵。莱茵河水流湍急,河岸陡峭,形成一道难以逾越的屏障。布雷德利将军正确地预见到败退的德军将会摧毁莱茵河上的每一座桥梁。因此,早在几个月之前,他就要求海军协助陆军渡河。斯塔克将军欣然向布雷德利的集团军群提供了96艘车辆人员登陆艇、45艘机械化登陆艇和大批其他登陆艇以及驾驶人员。这些登陆艇只是用军用车辆和拖船运到前线的。幸运的是,在疾速前进的美第1集团军赶到之前,德军未能摧毁雷马根大桥。3月7日,布雷德利迅速派出5个师抢渡莱茵河,并在该河的东岸浅滩处建立了一个登陆场。十天后,当雷马根大桥被德国空军炸毁后,同盟国海军的登陆艇已在河上投入使用了。在3月底以前,它们把第1集团军的14;000人和400部车辆运过莱茵河,并协助陆军工兵架起浮桥和车辙桥。正如在横扫法国和突入德国的作战中所表现出的惊人之举那样,巴顿将军的第3集团军这一次在使用登陆艇横渡莱茵河的方式上,也令人惊叹不已。在桥梁还在建造的过程中,巴顿将军就不失时机地使用这些登陆艇,在莱茵河东岸的美茵兹和科布伦次之间,迅速建立了四个渡河点,因而他的部队能够几乎毫无停顿地突入德国的心脏。
  到3月底,西线的所有英、美军队都渡过了莱茵河。左翼的加拿大第1集团军和英国第1集团军向德国的北海港口急速推进;而美军第9和第1集团军则执行艾森豪威尔将军筹划已久的作战行动,即对鲁尔实施了两翼包围,切断了该工业区同德国其他地区的联系,并包围了325;000名德国部队,其中有30名将官。第3集团军继续横穿德国,攻入捷克斯洛伐克,并向多瑙河前进,以便与刚占领维也纳的俄国军队会师。帕齐将军的第7集团军由法国第1集团军掩护翼侧,横穿德国南部,占领了慕尼黑,然后,穿过勃伦纳山口,返回意大利。
  1945年4月,在意大利的盟军第5和第8集团军终于突破了哥特防线。他们成扇形展开,粉碎了意大利北部的德国集团军群,在里维埃拉即以法、意交界处为中心的一段狭长的海岸地带,东西绵延长达230英里。与从尼斯向东推进的法军会合,并在阿尔卑斯山区同与他们一起参加过意大利战役中的战友,当时正穿过勃伦纳山口南下的盟军会师。
  随着欧洲战争接近其异乎寻常的尾声,三个主要参战国家的领导人在彼此相隔数天的时间内相继死亡。4月12日,罗斯福总统因脑溢血在乔治亚州的沃姆斯普林斯去世。4月28日,贝尼托·墨索里尼在逃往瑞士边境的途中,被反法西斯战士捕获和处决了。他的尸体被运回米兰示众,受到被他送进战争火坑的意大利人民的咒骂。5月1日,俄国人包围了柏林,并同德军展开了巷战。在这种大势已去的情况下,躲在总理府地下避弹室的阿道夫·希特勒用手枪对着自己的嘴,开枪自杀了。
  德军这时已变成了一伙亡命的乌合之众,他们开始向英、美军投降。5月7日凌晨,德国陆军元帅阿尔弗雷德·约德尔在法国兰斯艾森豪威尔将军的司令部里,在总投降书上签了字:“我们,德方的签名者,以德军最高统帅部的名义,率领至今仍受德国指挥的所有陆、海、空军部队,向同盟国远征军最高统帅,并向苏军最高统帅部无条件投降。”
  1945年5月8日23时1分,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正式宣告结束。
  第七章 日本扩张时期
  日本于1931年的最后4个月,通过侵占满洲,开始走向准备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道路。美国拒绝承认凭借武力所造成的变化,严词提醒日本:必须恪守条约规定。然而,欧洲的一些国家不支持美国的立场,竟使日本得以继续推行其侵略政策,而未受到阻遏。来自苏联的干涉是当时唯一的危险,苏联早就对亚洲怀有野心。日本采取的对策是,1936年10月和德国签定了防共协定。在此之前,日本军界的过激分子指极端军国主义分子。以暗杀手段,除掉了持反对意见的稳健政治家,企图控制日本。1937年夏,日本陆军已经准备就绪,遂开始向中国关内进犯。
  石油输出与绥靖政策
  为了向中国继续提供军事物资,美国总统罗斯福声称,对待这场不宣而战的战争,美国不受1937年中立法条款的约束。不过,这对日本也有好处,因为日本一直依赖美国的废铁和西方的石油。
  1939年7月,美国国务卿科德尔·赫尔就废除1911年签定的美日通商条约一事,按规定期限提前6个月向日本提出照会,这就向禁止军需品的出口迈出了一步。由于这一措施以及同年8月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定,日本一度有所收敛。加之日军进入中国内地,很快就陷入泥沼,使日本深感资源不足。
  然而,欧洲战争的爆发,减轻了日本的困难,给它带来了新的转机。1940年春,法国战败和荷兰投降,已使法属印度支那越南、老挝、柬埔寨等地。与荷属东印度印度尼西亚。成为孤立无援的殖民地,也使英国的地位受到严重的削弱,以致屈从于日本提出的封闭中缅公路的要求。这条公路是中国同海外联系的最后一条未被切断的交通线。日本海军对日本陆军在亚洲大陆的鲁莽行径本来就很眼红,这回又出现一个向东印度群岛伸手夺取石油、锡、橡胶和奎宁等物资的绝好机会。于是,他们力主沿中国的沿海地区向南推进。日军早在1939年就占领了海南岛,法国投降后不久,日本又迫使维希政府控制下的法属印度支那当局允许它进驻法属印度支那北部。1940年9月,日本和轴心国结成同盟。不言而喻,这是警告美国不要在欧洲或亚洲进行干涉。
  1940年1月,美日通商条约期满,美国本应禁止向日本出口战略物资,可是美国驻日本大使格鲁却提醒政府说,如果突然停止美日两国的贸易,也许会促使日本入侵东印度群岛。美国当时抱有一种不切实际的想法,认为向侵略者提供物资对防止战争会起一些作用。因此,罗斯福政府迟迟未采取禁运行动。至1940年7月,美国国会才通过一项出口物资须经批准的法案。据此,停止向日本出售飞机和航空汽油。然而,直到同年秋天,仍未停止向日本出口钢铁;在1941年7月以前,美国政府一直准许向日本输出石油。
  战争计划
  由于日本准备南进的行动已经日趋明显,美国则与预定结盟的国家着拟制联合作战计划。美、英参谋会议于1941年初在华盛顿召开。这次会议达成的协议(ABC…1)是,除以欧洲为主要战场外,一旦和日本交战,太平洋战场则由美国负责。同年4月,在新加坡召开的军事会议上,除强调互相支援,共同对付侵略外,别无其他结果。
  在美国人看来,日军进驻法属印度支那是个严重问题。1941年7月,当日本宣布维希政府同意法属印度支那为其“共同保护领土”时,美国立即作出反应,冻结了日本在美国的所有资产,作出禁止向日本输出石油的决定。这一步骤加速了面临的危机。日本必须作出选择:要么获得石油,要么停止其军事机器的运转。10月,近卫内阁总辞职,建立了以东条英机为首相的军事独裁政权。11月,日本特使到达华盛顿,前去协助野村大使进行恢复石油输出的谈判。这次谈判的成败,直接关系到是否袭击珍珠港的问题。
  美国的战备
  当太平洋战争迫近时,美国虽然有所准备,但是极不充分。1938年,根据美国国会的意见,赫伯恩委员会提出一个太平洋基地建设大纲。除加强关岛基地建设等项意见外,其他建议多被采纳,到战争爆发时,这项建设计划正在执行之中。
  从前,美国舰队的大部分兵力是以它的西海岸为基地的。1940年春,罗斯福总统令其舰队驻泊在珍珠港,希望借此遏制日本的侵略继续扩展。美国舰队在这里的处境,有一个时期是比较危险的。因为欧洲战争爆发后,美国的新造舰船大都部署在大西洋。1941年春,海军作战部长哈罗德·斯塔克将军把3艘战列舰、“约克城”号舰空母舰、4艘轻巡洋舰和2个驱逐舰中队从太平洋调往大西洋,美国为了对运输物资的船只进行护航而生产的飞机,也主要部署在大西洋战场。
  1941年2月初,以原来的大西洋分遣舰队为基础组建大西洋舰队,而把驻泊在珍珠港的舰队编为太平洋舰队。为了提高美军的威望,又将托马斯·哈特海军上将指挥的一支兵力较少的远东海军部队,改称为亚洲舰队。上述三个舰队的司令中,需有一人兼任合众国舰队司令。珍珠港被袭击时,赫斯本德·金梅尔海军上将就一身兼二职,既是太平洋舰队司令,也是合众国舰队司令。
  在大西洋战场,轴心国没有一艘航空母舰,英国舰队可集中大部分兵力对付兵力较小的德国海军。在太平洋战场,实际上是美国单独抗击着强大的日本海军。甚至在珍珠港被袭击时,美国海军在两大洋的兵力部署也基本上是平均的:9艘战列舰部署在太平洋,8艘部署在大西洋;3艘航空母舰部署在太平洋,4艘部署在大西洋。事实上,大西洋舰队缺少足够的巡逻舰艇和护航舰只。在太平洋,甚至在珍珠港遭到惨痛损失之前,美国舰队各种类型的舰艇均处于劣势。更加不利的是,美国以3艘航空母舰对抗日本的10艘航空母舰。
  英国虽然可以派兵增援新加坡,但是,它在远东面临危机的同时,在地中海也遭到严重损失,并陷入令人沮丧的境地。英国海军部踌躇再三后,才同意派遣新式战列舰“威尔士亲王”号前往新加坡,与战列巡洋舰“反击”号会合,企图以这两艘主力舰增强对日本的威慑效果。还派出“伊多麦达”号新式航空母舰与之协同作战,但这艘舰在西印度群岛海域试航时触礁受损。英国海军部认为,再无航空母舰可从欧洲调往远东了。荷兰在东方没有轻巡洋舰以上的舰只。显然,美国的其他盟国在太平详也无力改变不利的兵力对比状况。
  太平洋的美国海军部队,在辅助兵力方面也有很大缺陷。飞机较少,而且多是旧式的。对空火器质量较差,数量也不足。美国的28毫米机关炮性能很差,海军不得不依赖进口的“博福斯”式和“奥尼勒康”式高射机关炮。
  在远东,形势更为严重。日本在菲律宾以北不到300海里的地方占据着台湾;在其西面占领了海南岛和法属印度支那;在其东面占有马里亚纳群岛和加罗林群岛。所以,菲律宾几乎处于四面包围之中。1941年7月,当时任菲律宾陆军最高指挥官的道格拉斯·麦克阿瑟被任命为美国陆军远东部队总司令。此后,美国驻菲律宾的航空部队和地面部队迅速增加,以便能在1942年春季以前,依靠远东部队自身的力量保卫菲律宾。
  一旦与日本开战,处于劣势的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