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穿越巅峰 >

第16章

穿越巅峰-第16章

小说: 穿越巅峰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青藏线采访期间,我先后进入野牛沟、可可西里等野生动物保护区内探访。2002年5月,在格尔木市林业公安人员的陪同下,我们驾驶者北京吉普车向野牛沟保护区进发。由于全球变暖以及人类过度活动等因素,青藏高原生态环境正在发生恶化,曾经猛兽横行、飞禽翔集的野牛沟,如今变得萧条了许多。    
    野牛沟自然保护区位于昆仑山北麓,从格尔木沿着青藏公路南行,到达“西王母”瑶池,再往西行,就进入野牛沟腹地。    
    西王母在民间又被称为“王母娘娘”,她的故事在中国可以说是家喻户晓,甚至在全世界都有很高的知名度。在人们的脑海中,西王母是一个拥有至高权力、雍容华贵的女神。    
    但一些学者、专家多年的研究和实地考察发现,在历史上,西王母确有其人。距今3000-5000多年前,存在过一个牛羊遍地、虎豹为群的牧业国度——西王母国。其疆域包括今天青藏高原昆仑、祁连两大山脉相夹的广阔地带,青海湖环湖草原、柴达木盆地是其最为富庶的中枢区域。由此可见,历史上的青藏高原是一个水草丰美的地区。    
    据了解,十几年前,这里水草茂盛,经常能够看到几百头野牛在山沟里自由    
    奔跑,现在,只在夕阳西下时,才能看到几头野牛或野马到河边来饮水,当地林业警察这几年巡山,再也没有看到大规模的野牛队伍。    
    我们的吉普车在无人区里摸索着前行,沿途看到草原上是满目疮痍的“鼠洞”,一块块地皮只有稀疏的枯草。随行人员说:“草原上的鼠害十分严重,我们想尽了灭鼠的办法,但效果不佳,老鼠具有超常繁殖能力,并且十分狡猾。我们一直在寻找有效的灭鼠方法。”    
    野牛沟现在还居住着十一户牧民,牧民的过度放牧对周围的环境也有较大影响。据说,格尔木市政府正在想办法把这些住户搬迁出去。我们在途中碰到了藏族牧民加措,他在用绳子围起的羊圈里给小羊羔喂奶粉。他说,过去,他们可以定居放牧,现在只得背着帐篷游牧了,由于草场退化,已经没有足够的草来喂养,只能用奶粉来喂羊。在沙化的的草地,一群牛羊正在啃着稀落的野草。    
    一路上,我一直希望能够看到野牛或野马什么的,但却没有如愿。只看到一两只野鸭在沼泽地里飞来飞去。随行人员说,由于生态环境恶化,野生动物的数量锐减,有的已经迁徙到其他地方去了。    
    在回来的途中,我们被一条冰河拦住了去路,湖面结着冰,但不知道深浅。一位随行人员说,我们应该去转一转“神石”。于是车辆又折回头行了几公里,果然看到一块巨大的石头,上面系着红色的布条,还有经幡,据说,如果围着这块神石转三圈,就能保平安。我们的吉普车围着神石转了三圈,然后又折回到湖边。我们在湖边走来走去,一位同志居然在冰层下发现了一道隐隐的车印,于是我们决定沿着车印过河,果然顺利地通过了冰河。随行人员说,这一定是神灵的指引。我也觉得很奇怪,也许这是心理作用,我们第一次到河边并没有认真去寻找过道,所以没能发现车印,也许真的有如他们所说的人类难以理解的“神力”。但我的确对大自然产生了敬畏之心,尊重自然,自然就会保佑你!历史证明,当我们对自然进行破坏时,也必然会遭到它的惩罚。今天的野牛沟,也许能说明这一点,还有2003年发生的可怕的“非典”灾难,也是铁的证据。    
    


第五章  打造高原生态人文铁路一 藏羚羊,青藏铁路不可回避的话题(2)

    地处青藏高原西北部的可可西里是中国最大的“无人区”。这片雪域荒原面积达4。5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在4600米以上,因其海拔较高,气候异常严寒恶劣,这里空气极其稀薄,气压偏低,氧气含量只有低海拔地区的一半甚至更低;这里常年天寒地冻,风雪交加,年均气温为零下10摄氏度至4摄氏度,最低气温可达…40℃。    
    由于大自然的特别造化,可可西里是“高原精灵”——藏羚羊的主要栖息地,这里还生活着野牦牛、藏野驴、雪豹等60多种高原珍稀野生动物。素有高原“动物天堂”的美誉,再加上数以百计的高原珍稀植物物种,这里被称为“世界第三极”珍稀野生动植物基因库,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    
      藏羚羊主要分布在青海南部、西藏北部和新疆西部海拔3200-5000米的高寒荒漠、高寒草原区。它们体态俊美,善于奔跑,时速可达70-80公里。藏羚羊有长途迁徙集中产仔的习性,一般喜群居生活,特别是迁徙和产仔过程中会结成上千只甚至更大的群体。    
    藏羚羊身上的绒毛质地柔软、细腻,纤维直径在6-18微米之间,素有“软黄金”之称,是最好的动物天然纤维。用藏羚羊绒织成的“沙图什”披肩在欧美国家成为贵妇们追逐的时尚,价格十分昂贵。在国际非法贸易的暴利驱使下,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生活在青藏高原冰天雪地中与世无争的藏羚羊遭到了疯狂猎杀。盗猎分子组成武装团伙,驾驶汽车进入藏羚羊分布区,不分雌雄老幼,枪杀后剥皮再经倒卖、运输和取绒,走私到国外,加工成一条条沾满血腥的披肩。由于盗猎分子的大量猎杀,短短十几年的时间,青藏高原上的这一重要物种数量锐减到了濒危状态。藏羚羊数量已经从上世纪初的几百万只,减少到现在的5万只左右,已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中严禁贸易的物种。因此,其命运也备受国际社会的关注。    
    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可可西里的自然保护工作,特别是严厉打击各种盗猎活动。1994年1月18日,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治多县西部工委书记索南达杰为保护藏羚羊,一人同18名盗猎分子搏斗,在枪战中英勇牺牲。1995年,青海省政府决定成立可可西里省级自然保护区,1997年成立保护机构,同年12月由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目前可可西里管理局在保护区内已建成不冻泉、楚玛尔河、五道梁和沱沱河四个保护站,这些保护站海拔都在4600米以上,设施较好。不冻泉保护站于2002年年底建起数字卫星站,使可可西里“无人区”首次拥有了数字信息;同时各保护站还建起卫星电视地面接收系统,结束了可可西里看不到电视、文化生活缺乏的历史。    
    与此同时,民间环境保护组织也在积极开展可可西里的自然保护工作。    
    1996年5月,中国民间第一个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站——索南达杰自然保护站奠基。四川省绿色江河环境保护促进会会长杨欣用义卖《长江魂》一书的钱款购买建筑材料,并招集十二个志愿者,在治多县西部工委协助下,于1997年9月10日将索南达杰自然保护站建立起来,作为可可西里反偷猎工作的最前沿基地。    
    1998年8月在深圳英特泰投资有限公司等企业和王石等环保人士的资助下,来自四川、北京、广东、青海的大学生和工程技术人员志愿者,增建了索南达杰自然保护站太阳能取暖设备和全自动微电脑控制的柴油锅炉取暖装置、800瓦太阳能和风能发电设备、高空瞭望塔、多功能厅、厨房、卫生间等。    
    2000年,保护站又装备了1400瓦风光发电装置,装备了电脑、卫星电话,购买了一辆北京吉普车。至此,索南达杰自然保护站设施为整个长江源区所有单位中最好的配置。2001年1月1日,绿色江河组织在加拿大公民社会项目的支持下,索南达杰自然保护站志愿者机制启动,计划每年在全国招募30名志愿者,通过短期培训,分12批到索南达杰自然保护站志愿服务一个月。志愿者们进行野生动物调查,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和培训,保护站维护、展览厅的布置,世界环境日在沱沱河沿开展的“从我做起,从源头做起”等专题活动,对长江源的生态环境保护起到一定推动作用。    
    绿色江河组织根据志愿者一年的野生动物调查资料,完成了“昆仑山口到五道梁野生动物调查报告“ 关于青藏铁路施工单位基地选址及铁路建设分段施工的建议书”等报告,并递交给有关部门,这是目前最详细的野生动物调查报告,对青藏铁路在建设过程中的生态保护站起到了关键的参考作用。    
    2002年12月1日,来自四川成都的志愿者冯勇在外出捡拾白色垃圾时,因为车辆发生故障而不幸遇难,成为中国民间环保牺牲的第一人。2003年1月,绿色江河组织与可可西里管理局达成协议,决定将索南达杰自然保护站由双方统一管理,即索南达杰保护站交由管理局管理,由管理局派人开展工作,这标志着可可西里的保护机制得到了完全的统一,实现了政府与民间的携手合作,共同保护可可西里。由于政府部门和民间环保组织的共同努力,近几年,曾经十分猖獗的藏羚羊偷猎现象得到了遏制;可可西里藏羚羊的种群数量略有回升。藏羚羊是一种迁徙性很强的动物;每年夏季都要聚集成几百、几千甚至上万只一群;经过长途跋涉;在青海、西藏、新疆三地交会的无人区集中产羔;秋季又带着幼仔回迁。同时;狼、狐狸、鹰鹫等高原上的食肉动物也尾随而至。血腥的厮杀中;部分小羊成为食肉动物的美餐;大自然的食物链在这里得到充分的展示。正是依靠庞大的种群数量优势;藏羚羊这一物种才延续至今。    
    一般来说;动物迁徙的生物学意义有这样几种:通过迁徙;种群内和种群间的个体得以交换;可防止长期近亲繁殖而产生的不良后代;使种群适应不同气候条件的地区;维持在正常分布区以外的暂时性分布区域的种群;扩大种群的分布区;以及保持种群的稳定性。    
    中国著名动物学家冯祚健教授指出,根据高原哺乳类野生动物的习性,可以将之分为高山山地、山间湖盆与宽谷河滩两种栖息地动物类型,前者如雪豹、岩羊、盘羊、猞猁、棕熊、白唇鹿等,它们善于攀援,而不适宜长距离快速奔跑;后者如藏羚羊、野牦牛、藏野驴、藏原羚等,这些动物通常很机警,并善于长距离快速奔跑。青藏铁路修建后,将它们原先栖息的完整的山原自然环境人为地割成两块,不仅将阻断它们的繁殖迁徙,而且还会影响它们正常的觅食活动,所以必须采取补救措施,以解决铁路可能给野生动物造成的负面影响。    
    上世纪50年代;青藏公路的建成;把藏羚羊的栖息地和繁殖地人为地分开。青藏公路刚建成时;由于车辆少;车速慢;藏羚羊可以在千里青藏线上任意穿越。近年来,随着车流辆的增多,野生动物的迁徙受到了一定的影响,每年都有一些野生动物在夜里迁徙时,被过往的车辆撞死。    
    正在修建的青藏铁路,将成为藏羚羊等野生动物又一道无法回避的“天堑”;而千万年来养成固定迁徙习惯的野生动物们,也注定是青藏铁路无法回避的最大的生态问题。    
    青藏铁路停工为藏羚羊让道    
    2002年6月至8月,又是一年一度的藏羚羊迁徙产仔之际,而青藏铁路建设也是如火如荼。繁忙的施工景象让准备产仔的藏羚羊徘徊不前。    
    索南达杰保护站志愿者根据掌握的藏羚羊迁徙规律,建议在藏羚羊迁徙季节,每天早上6点30分到7点30分,下午的7点30分到8点30分,在青藏公路2884到3000公里之间,工地停止施工,工程车辆停止行驶,为藏羚羊提供一段暂时的宁静,帮助它们能顺利跨越公路。    
    建议书递交仅3个小时,负责这一地段施工的中铁十二局负责人就带着青藏铁路总指挥部的三名环境监理亲自到保护站,和保护站就停工让道的具体事宜进行商量。并决定立即停工。    
    2001年以来,共有170多名志愿者先后来到素南达杰自然保护站工作。他们在科学家的指导下,对昆仑山口到五道梁之间100公里范围内的野生动物种群数量、藏羚羊迁徙期间穿越青藏公路和建设中的青藏铁路的规律进行严密的观测。保护站负责人杨欣说:“作为一个民间环保组织,3年中,我们3次向青藏铁路建设单位提交的藏羚羊保护建议,都被青藏铁路施工单位采纳。同时,青藏铁路建设单位、设计单位能想到的保护措施,也都尽量做到了,这在中国大型工程建设史上实属罕见。这让我们看到了藏羚羊的希望。”    
    2002年8月7日,大批藏羚羊产仔后带着新生儿返回故乡,经过青藏铁路施工地段,建设者们在工期紧、任务重的情况下,不惜遭受巨大损失,毅然停工为藏羚羊让道。    
     于是,我立即驱车300多公里,赶赴海拔4700多米的可可西里五道梁。当我到达五道梁时,夕阳正铺洒在美丽的草原上,曾经热闹的施工场面已经不见了,施工单位拔掉彩旗,关机熄火,职工们都躲进了帐篷里不敢出来,害怕惊动聚集在工地附近的藏羚羊。藏羚羊习惯于在黄昏和清晨期间迁徙,青藏铁路夜间停工,可以消除他们的恐惧和障碍。    
    中铁十二局指挥长余绍水说:“藏羚羊迁徙时,正是施工的黄金季节,高原施工期只有半年左右,如果时间往后顺延,高寒缺氧将影响设备效能,加大施工生产成本。但我认为,坚持人与环境的和谐,是建设现代文明的基本准则。我们为藏羚羊让道加大了生产成本,等于增加了对生态环境的投入,现代建筑施工企业,如果缺乏对环保的支付能力,也就丧失了市场竞争力。”     
    当晚,我写作了《青藏铁路建设停工为藏羚羊让道》一文,在总社编辑的精心编辑下,稿件播发后,国内各大媒体纷纷采用,播发的对外英文稿件,《中国日报》、中央电视台英语频道等相继刊用,美联社也对此稿进行了转发。由此可见,藏羚羊的受关注程度。    
    青藏铁路建设停工为藏羚羊让道    
    新华社格尔木8月8日电  当夜幕降临“世界屋脊”腹地可可西里之后,青藏铁路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