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魂断大明 >

第292章

魂断大明-第292章

小说: 魂断大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王保保是汉人(不是现代意义的汉人,当时汉人专指北方在金朝就与异族联合的汉族人,原来南宋境内人当时被称作南人)。 严格说王保保是个汉人与维吾尔人的混血儿。

    《明史》列传第十二写道:“扩廓帖木儿,沈丘(今天的河南一带)人。本王姓,小字保保,元平章察罕帖木儿甥也。察罕养为子,顺帝赐名扩廓帖木儿。”

    王保保的父亲是一个姓王的汉人,母亲是察罕帖木儿的姐姐(维吾尔人),他从幼年到1361年一直叫王保保,这就是我们所知道的关于他身份的全部。

    因为察罕没有子嗣,所以他从王保保孩提时期就收为养子,这就是王保保从外甥到养子身份的转换。察罕让王保保既受汉人的教育,又让他受蒙古人和维吾尔人的教育,使王保保身材魁伟,颇有英雄气质,虽然王保保承受了多重文化遗产。

    察罕本身的汉学修为也很高,曾经参加元朝的科举考试,并且中过举人。

    1361年,察罕派他运送迫切需要的粮食到京师。他受到当时皇上妥懽贴睦尔的接见,并被赐予蒙古名字“扩廓帖木儿”,这是他以蒙古名字取代汉名“王保保”的开始。

    王保保与他同时代的很多仕元的汉人(特别是读书)一样,既完全认可自己人的汉人身份,又完全认可自己元朝臣子的身份。或许这是因为,政治和民族在他们那个时代的人看来,根本就是两回事儿。(至少他们觉得应该是两回事。)

    元朝末年,农民起义爆发。察罕在至正12年起义兵,转战河南、河北,收复汴梁,击退刘福通,平定山东,降田丰,“灭贼几尽”。后来在察罕总大军围益都的关键时刻,降将田丰刺杀了察罕,逃进了益都城。元惠宗即在军中拜扩廓帖木儿为“银青光禄大夫、太尉、中书平章政事知枢密院事、太子詹事,仍便宜行事,总其父兵”(《新元史•;扩廓帖木儿传》),开始了扩廓一生中辉煌的一页。这一年是元至正22年,即1363年。

    至正二十二年,王保保的养父(也是他的舅舅)察罕帖木儿在益都被降而复反的红巾军将领王士诚、田丰谋杀。王保保袭父职,拜太尉、中书平章政事、知枢密院事,即领兵破益都,杀田丰、王士诚。次年,驻兵太原,与中书平章孛罗帖木儿为争夺地盘不断发生冲突。此时,皇太子爱猷识理达腊欲夺帝位,勾结丞相搠思监,以王保保为外援;御史大夫老的沙则支持顺帝,依靠孛罗帖木儿与之相抗。二十四年,孛罗进驻大都,皇太子逃往太原。二十五年,王保保讨伐孛罗,进『逼』大都,顺帝即杀孛罗。王保保随皇太子入京,进为左丞相。皇太子屡欲自立为帝,王保保不从,请求外出带兵。封河南王,总天下兵,代皇太子出征,驻河南,与军阀李思齐等发生冲突,互相攻伐。二十七年,顺帝削王保保兵权,分其原统军马,另立大抚军院,由皇太子总制天下兵马,专防王保保。次年,王保保进据太原,杀元廷所置官吏。顺帝下诏削王保保官爵。 但很快,农民起义爆发。察罕在至正12年起义兵,转战河南、河北,收复汴梁,击退刘福通,平定山东,降田丰,“灭贼几尽”。后来在察罕总大军围益都的关键时刻,降将田丰刺杀了察罕,逃进了益都城。元惠宗(即元顺帝)即在军中拜王保保为“银青光禄大夫、太尉、中书平章政事知枢密院事、太子詹事,仍便宜行事,总其父兵”(《新元史•;扩廓帖木儿传》),开始了扩廓一生中辉煌的一页。这一年是元至正22年,即1363年。

    1368年8月明军攻陷大都后,于第二年六月进行了第一次北伐。由常遇春帅步骑九万出北平,经过会州、锦州、全宁(今内蒙古翁牛特旗地方)、攻下了开平。元惠宗逃到开平以北的应昌,即现内蒙古达来淖尔湖的西南岸。一代名将常遇春,在完成这次任务后,暴疾卒于回师途中,年仅40。代替常应付东面战场的是李文忠。

    扩廓此时在西方,可能是作为对明军第一次北伐的牵制,扩廓带军包围了明将张温据守的兰州。明军派出的援军被扩廓全歼,援军首领于光也被残害。

    在这种情况下,明军立即于洪武三年一月三日开始了第二次北伐。在制定进攻方略时,包括名将徐达在内的所有将领都异口同声地建议大军直扑应昌,『逼』扩廓从兰州撤兵。可见徐达等人都不太情愿直接与扩廓交锋。但太祖力排众意,命令明军兵分两路。西路由大将军徐达自潼关经西安救兰州,寻机歼灭扩廓;东路由左副将军李文忠出居庸关,直捣应昌。这是使敌人“彼此自救,不暇应援”的方略。(《明鉴易知录·卷一》)战事进行到四月,东西两线都发生了惊天动地的大事变。东线是元惠宗于4月28日因病突然逝世,元惠宗孛儿只斤氏,讳妥欢帖睦尔,蒙古文献称为乌哈图汗。在位37年,年51岁。在位期间荒『淫』无度,任用『奸』党,戕害忠良,对南方的反叛也姑息任之。但他心灵手巧,曾制造宫漏,奇妙无比,又会观天象。可惜成吉思汗打下的大好江山毁在他手里。他的儿子爱猷识理达腊即元昭宗,比力克图汗即位,改元宣光。(元朝…宣光元年为第二年即明朝…洪武四年,本年仍为至正30年)在此国丧前后,李文忠已经先后夺取了应昌外围的重要据点兴和、察罕淖尔等地,五月13日,李文忠在离应昌百余里的地方从一俘虏的口中得知元惠宗死讯,督师急弛两日至应昌,“明日克之,获元主嫡孙买的里八剌并后妃宫人……唯太子爱猷识理达腊与数十骑遁去。文忠亲帅精骑追之,至北庆州,不及而还。”(《明实录》)。东方战场以北元的惨败告终,《皇明资治通纪》在评论第二次北伐东方战场时记载:“大军所至,朔廷遂空。”

    西部的扩廓也遭到了惨败,这就是明初的沈儿峪之战。扩廓在听说徐达援兰州的消息后,急忙固守兰州东面的定西准备迎击。四月,徐达在沈儿峪全歼扩廓军。“达出安定,驻沈儿峪口,与王保保隔深沟而垒,一日,达整众出战,大败王保保兵于川北『乱』冢间,……保保与其妻子数人从古城北遁去,至黄河,得流木以度,遂出宁夏奔和林。”(《明鉴易知录,卷一》)西部的战事也结束了。

    扩廓逃到和林不久,元昭宗也来到这里(和林是成吉思汗的故都,又称哈喇和林,1912年一个外国人在外蒙的额尔德尼昭地方发现著名的兴元阁碑,证明这里就是古代的和林),对扩廓以国事任之。从此扩廓开始了独撑将倾天下的重任。

    到了1373年,朱元璋集结了15万军队,分三路第三次北伐。中路大将军徐达,由雁门直趋和林,摧毁元朝的指挥部;东路左副将军李文忠由居庸关至应昌,然后直扑土拉河,从西北面攻击和林(几乎是长春真人丘处机西游的路线);西路征西将军冯胜出金兰取甘肃,各将兵五万。

    东路军李文忠一直打到胪朐河,接着在土剌河击溃哈喇章等,进至拉鲁浑河畔的称海,被蒙古大军包围,李文忠勉强撤退。但损失惨重。

    中路军徐达遇到的是劲敌扩廓帖木儿。这一次,在明与北元的大对决中,扩廓巧妙而坚决地击败了明朝第一大将徐达。扩廓用诱敌之计将明军逐渐引入其纵深。徐达的先锋是常遇春的内弟、后来在洪武21年威震漠北的蓝玉,出雁门后,在野马川(《口北三厅志》云,野马川在“宣府西路膳房堡口外”)遇到胡寇,追至『乱』山(位置待考),取得了小胜。接着到了土剌河,“与王保保遇,击败其众,保保遁去。”很明显,扩廓在诱敌深入。他亲自率领小部队且战且退,把敌人引向和林。而他手下的大将贺宗哲率领主力在和林以逸待劳。果然,“扩廓遁,与贺宗哲合,而拒我兵于岭北。时,师数发(左谷右瓦),而心易虏,骤与之战,不利,死者万余人。”(《明史·纪事本末》)可见,扩廓的诱敌之计使明军轻敌而惨败。

    西路军冯胜却取得了意外的胜利。但由于失败的两路是当时有名的战将中的头两位,如果表彰了冯胜等于羞辱了徐达和李文忠,所以太祖借故没有给冯胜赏赐。至此,洪武五年的北伐以明军的惨败而告终。   对这次惨败,明史诸典籍均一笔带过,不做太多的评论。但史料的蛛丝马迹可以看出这次的惨败对太祖来说实在是刻骨铭心。叶子奇的《草叶子》中说,“分三路出讨,至漠北大败,死者先后约40余万人。”明初谋臣刘基在北伐之初“尝言于太祖曰:扩廓未可轻也。至是帝思其言,谓晋王曰:吾用兵未尝败北。今诸将自请深入,败于和林,轻信无谋,致多杀士卒,不可不戒。……自是明兵希出塞矣。”(《明史·扩廓帖木儿传》)

    扩廓掌兵后,于当年十一月攻下益都,俘获田丰、王士诚等人,为察罕帖木儿报了仇。之后,扩廓协助皇太子铲除了权臣孛罗帖木儿,被元帝封为河南王。但是不久,元廷内部又出现了纷争,扩廓的官职尽被削夺。等他从内讧中摆脱出来,再次获取兵权的时候,北伐的明军已经把元朝的都城拿下了。扩廓走到了与明军直接对抗的前沿。(以上见《元史·察罕帖木儿扩廓·帖木儿传》)

    在历史上,没有一个帝王像朱元璋那样善于用书信与对手沟通———他几乎给所有的对手,包括陈友谅、张士诚在内写过信。早在登基之前,朱元璋就开始做扩廓的“策反工作”了。根据《明太祖实录》记载,从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到洪武二年(1369年)的六年间,朱元璋先后给扩廓写过至少七次信,每一次都向扩廓灌输元失朝纲、被取而代之乃天意,言之切切,希望扩廓能认清形势,降服于他,但最终扩廓回应他的全是刀枪兵马。

    洪武元年十一月,扩廓直接与明军发生了一次交锋。他出兵雁门,计划由保安经居庸关夺占大都,不料明军乘机直捣了他的大本营太原。屋漏偏逢连夜雨,就在他回师太原与明军相持的时候,其部将豁鼻马暗地里投降了明军,并约明兵夜间劫营,致使扩廓大败。(《国初群雄事略·卷十一》)   在接下来的交手中,扩廓仍然失利。洪武三年三月,明军在徐达的统领下直达定西(属甘肃),四月驻扎在一个叫沈儿峪的地方,扩廓与之隔着深沟对峙,每天交战数次。在这个过程中,扩廓成功地劫了一次明军的营寨,但紧跟着又吃了大败仗,仅与妻子数人得以逃脱。(《明太祖实录·卷五十一》,下同)

    洪武4年9月,朱元璋又企图拉拢扩廓,册其妹为自己的儿媳。在册文中他说:“朕君天下,封诸子为王,必选名家贤女为之妃。今朕第二子秦王樉年已长成,选尔王氏,昔元太傅、中书右丞相、河南王之妹,授以金册,为王之妃。尔其谨遵『妇』道,以助我邦家。”(卷六十八)虽然又是“名家”,又是“贤女”,扩廓仍然不买他的账。

    **************************************************************************************

    洪武五年正月,朱元璋遣大将军徐达、左副将军李文忠、征西将军冯胜,率师十五万征讨扩廓。朱元璋为他们制定了作战计划:兵分三路,大将军由中路出雁门,佯攻和林,诱敌来战,乘机败之;左副将军由东路从居庸关出兵,打他个出其不意;征西将军直赴甘肃,以疑其势。并告诫诸将“宜益思戒慎,不可轻敌。”(卷七十一)

    但这一次,朱元璋失算了。“大将军至岭北,与扩廓遇,大败,死者数万人。”这一后果直接影响了明朝的边防政策,自此之后,“明兵希出塞矣”,(见《明史·扩廓帖木儿传》)即明朝的边防由进攻转成了防御。直到洪武三十年,已经七十高龄的朱元璋,洪武八年(1375年)八月,扩廓帖木儿在哈剌那海一个叫衙庭的地方病逝。自此,残元再也没有一位像样的将领能与明军对抗,压在朱元璋心头的一块巨石也随之消失。

    扩廓帖木儿以出众的军事才华,于势穷之际转战千里,且屡挫不垮,远存沙漠而不愿投降,从而赢得了朱元璋的敬重。朱元璋曾经询问侍臣,本朝谁是英雄。有人言常遇春,说他领兵不过十万,所向披靡,横行无敌,是真正的豪杰。而朱元璋却说:“遇春虽人杰,但终为我所用,而王保保却始终没有降服,他才是真正的奇男子呀。”(《明史·扩廓帖木儿传》)对那次败仗仍然耿耿于怀,他对守边的晋王朱㭎;和燕王朱棣说:“吾用兵一世,指挥诸将,未尝败北,致伤士卒,正欲养锐,以观时变。夫何诸将日请深入沙漠,不免疲兵于和林,此盖轻信无谋,以致伤生数万。”(卷二百五十三)。

    扩廓的亲属见于记载的有一个弟弟脱因帖木儿和一个妹妹王氏。脱因帖木儿一直追随哥哥扩廓。妹妹王氏估计当时年纪较小,所以没有跟哥哥到部队中。她应该留在了老家河南沈丘或在哥哥扩廓的食邑汝南或在干爷爷梁王阿鲁温的封地汴梁,明军占领了河南,她也成了明朝的子民。

    对扩廓招降的失败让太祖更加敬重扩廓了。他竟然把扩廓的妹妹王氏嫁给了他的第二子秦王朱樉,洪武四年九月,“册故元太傅中书右丞相河南王保保女弟为秦王妃”(《明实录》)。洪武四年正是扩廓在定西沈儿峪全军覆没后不久。太祖此举一方面是对扩廓的招降,另一方面也是对扩廓的敬重。

    成为天子的儿媳『妇』,本是件荣幸的事,但扩廓的妹妹王氏显然保持着其政治上的反对派(或者叫持不同政见者)的态度,对这门婚事进行了反抗。《国初群雄事略》载:“时妃有外王父丧,上命廷臣议之。”“外王”指的是梁王阿鲁温,“父丧”指当时扩廓的妹妹正在服丧期间。以太祖高皇帝在朝廷和家里的威信,提出这两个理由来抗拒皇命的不可能是秦王爽或者是朝廷的大臣,只可能是王氏本人。显然,王氏不情愿嫁给哥哥死敌的儿子,但又不能明目张胆地抗拒皇帝的命令,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