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魂断大明 >

第291章

魂断大明-第291章

小说: 魂断大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人,布信义,行节俭,与卿等同心共济。初与二寇相恃,士诚尤『逼』近。或谓宜先击之。朕以友谅志骄,士诚器小,志骄则好生事,器小则无远图,故先攻友谅。鄱阳之役,士诚卒不能出姑苏一步以为之援。向使先攻士诚,浙西负固坚守,友谅必空国而来,吾腹背受敌矣。二寇既除,北定中原。

    当然,鄱阳湖大战胜利后,朱元璋也知道自己胜得侥幸,对刘基说:“我不该亲自去安丰(救韩林儿)。假使那时陈友谅乘我不在建康,顺流而下直捣巢『穴』,我进无所成,退无所归,大事去矣!今陈友谅不攻建康,而围南昌,出此下计,不亡何待!”所以,渔贩子出身的陈友谅,毕竟不如种田娃出身的朱元璋。『性』格即命运,老陈的冒险轻躁,也决定了他失败的结局。

    进围武昌四个月,城坚不下。1364年春,朱元璋从建康出发,再次亲自临敌指挥。其间,汉军“丞相”张必先自岳州率军来赶援,乘其立足未稳,朱元璋派常遇春突然中道攻袭,活擒了这位外号“泼张”的骁将。常遇春押着张必先来到城下,向上喊话:“汝所恃者,惟‘泼张’一人,今已为我所擒,尚何恃而不降!”张必先也气沮,仰头向上,对张定边喊话:“吾已至此,事不济矣,兄宜速降为善。”张定边“气索不能言”,本来就在水战中中箭百余,张定边一身箭疮,咬牙坚持。见火候差不多,朱元璋派俘虏的陈友谅旧臣罗复仁入城劝降,表示说:“陈理若来降,当不失富贵。”

    罗复仁入城,与陈理抱头大哭,张定边也在一旁大哭。于是,转天大清早,陈理衔璧肉袒,率张定边等人出城,诣军门投降。这小孩子俯伏战栗,不敢仰视。朱元璋见其弱幼,心觉可怜,亲自扶起,握其手称:“我不会治罪于你。”

    归建康后,朱元璋授陈理为归德侯,又授陈友谅的爸爸陈普才伯爵,封陈友谅两个弟弟伯爵。明朝建立后,陈理逐渐长大,朱元璋不放心,把陈理远徙高丽,命高丽王严加看视,又把陈友谅二弟迁往滁阳软禁,但都未加以杀害。老陈僭号称帝四年,未料想后代子孙天天倒去高丽天天吃泡菜度日,福兮祸兮,自不多讲。

    *************************************************************************************

    写到这里,小景要说两句,前些时日,武汉的一个朋友得知我在写明朝历史方面的书,兴致勃勃的对我说道:“明朝,我们武汉就有一位明朝人物,我当时还好奇,心道:”在武汉住了这么就,还没听说过有什么明朝人物,若是有也是在荆州啊?还是一个大人物——张居正!“朋友听我语气似有不信,得意的一笑,道:”你还写明朝的书呢?陈友谅这么出名的人物都不知道啊?“我哑然失笑,苦于说不得。朋友见我不说话,又道:”前些时日我还去看了,他的墓,那墓不大,不过还留下了一首诗!“说着也不管我答应不答应,随口念了出来:

    算来堪数英雄,荒阶野鸟谁凭吊?巍巍龟蛇,滔滔汉水,空余夕照。

    墓草萧萧,车流声里,烟消云渺。将蒌蒿折断,碑文轻触,因何故,无人悼。

    遥想沔阳年少,伴西风,仰天长啸。渔家小子,江湖浪迹,胸怀远抱。

    不畏强权,不苟蝇利,高擎大纛。叹儒生缪论,古今历史,以成败较。

    我一听微微一叹,陈友谅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坏人,但他并没有朱元璋的忍、狠、更没有朱元璋杀伐的气魄,相比对就和他不相上下的张士诚他也少了一份温尔儒雅,对于百姓他更是少了一份柔情,所以他死后,‘谅墓凄凉,墓前三楚雄风的牌坊,字迹已显模糊,墓冢荒芜,周围垃圾遍地。当年一代枭雄,今亦荒凉如斯! ’但他又是一个真正的枭雄,他坏事作尽,却又敢作敢当,具有天才般的军师才能和政治才能,反抗元朝统治,能够自始至终,从来没有向元朝妥协,坚持到了最后。这点终究让他成就一代枭雄。

    写到这儿,我突然想了张雨生的那首《凡》

    凡已做过的事不消失凡真爱过的情尽成痴

    若问人生苦求什么事只需记取橙黄橘绿时

    听那雎鸠关关『吟』唱多少世纪窈窕淑女已经不矜持

    看那云裳花容太白鬼斧神砌贵妃已去徒留华清池

    古冢斑驳全付诸青史

    所能看过的几个春秋所能经历的几个战国

    排开名利权欲的诱『惑』不脱生老病死的折磨

    以为手如柔荑巧笑美目婀娜就是倾城名媛的轮廓

    以为富可敌国朱门里酒肉臭就是尊贵诸侯的形容

    且去荒草杂径寻古丘

    多少英雄汉多少空留遗憾

    琵琶续续弹风流轶闻口耳传

    霎时斜阳晚抬头月上东山

    不如共进一殇悠悠然歌唱

    多少英雄汉多少空留遗憾

    琵琶续续弹风流轶闻口耳传

    霎时斜阳晚抬头月上东山

    不如共进一殇悠悠然歌唱

    人生似幻化

    ————————————————————————————

第17卷 745章:逼迫

    就在耿炳文决意出兵的时候,朱棣已经挥兵进了真定,不过他也一时『摸』不着头脑,当下干脆在无极停了下来。当下朱棣召集道衍、金钟、张玉、朱能、丘福等一干人等商议对付耿炳文之事。

    原本进军之前,朱棣想趁着耿炳文不备断其粮草,却不知自进了真定后,瞧这耿炳文定下据城而战后,为了防止燕军断其粮草,便将十三万大军合而为一,如此一来,朱棣想趁其不备攻打真定的计划也泡汤了,十三万的兵力,并非朱棣四万兵马能抗衡的,眼下的形式对自己的十分不了了,尽管眼下雄县、莫州三万精锐兵马皆被诛杀殆尽,但说到南军的势主力并无多大的损伤,十三万对自己的包围还是绰绰有余的,若不尽快击垮真定的主力,再过个月功夫,等到大宁、大同等地整顿完毕,几十万大军挥兵北上,到时候耿炳文大旗一挥,四方雄兵呼啸而下,他朱棣就算能打仗,凭着这点兵力还不够塞牙缝的,这点朱棣可头疼的很。

    “王爷,眼下如何是好,这个耿炳文不愧为两朝老将,居然能将兵力合二为一,更可恶的是十三万精兵既然据城而战,如此这般,只需这个老狐狸他真的闭门不出,都不是我等能够强攻的下的。”张玉心急,率先问了出来。

    “是啊,打了这么长时间,我还以为这个耿炳文顶不住压力,会并分两路,出动出兵,如今看来,我们低估了这个老狐狸了!”朱能在一旁,接过张玉的话头说,他沉着脸,显然也很是烦劳。

    “难道没有法子『逼』迫耿炳文出兵?”丘福心中一沉,惊讶道。

    朱棣没答话,目光斜倚落在了道衍的脸上,道衍皱着眉头,一动不动,瞧道衍如此神情,朱棣心中一沉,心道:“军师如此神情,看来……?“

    “法子倒是有一个?“良久道衍才缓缓道。

    “当真!“朱棣心中一喜,急道。

    道衍皱着眉头道:“如今王爷连克雄县,莫州,朝廷定然会起了轩然**,当今圣上一心一意的想速平王爷,然耿炳文却冒天下之大不韪,缩在真定坚守不出,此消息一经散出,定会在轩然**的朝廷再加上一股火,朝廷定会不满,且雄县、莫州两连败,丧师辱国,其处境定不会好过,臣这次听闻当今圣上派遣心腹王钺出使中使,若是老衲猜测的不错的话,定是建文帝对耿炳文起了不满之心,王爷若是这个时候,出动出兵在真定府外施加压力,王钺作为中使必定会惊恐不已,此事一旦王钺传到了建文帝的耳朵里,到时候建文帝得知,必然大发雷霆。种种情事汇集一起,耿炳文唯有速与我军决战,力争求胜以将功补过。只要他出战,以王爷和诸位将领英勇善战的本领,区区一个耿炳文有何惧哉!“

    “妙哉,妙哉!军师此计谋甚好!就这么办!“朱能待道衍话音一落,忍不住大声叫嚷起来。

    朱棣点了点头,正欲点兵,忽然门外一阵脚步声,一个小卒急急忙忙的冲了进来,抱拳道:“王爷, 外面有一个自称是萧琴萧大人的朋友在外求见!“

    “萧兄弟!“朱棣念了声,大喜,道:”快请!“

    “是!“小卒应了声,便转身退了出去,不一会儿,门外走进来一个年轻人来,此人不是别人,正是纪纲!

第17卷 746章:我信萧兄弟

    朱棣冷冷打量了纪纲,瞧他虽一身书生打扮,但身手还算敏捷,定是练过功夫。打量了一番,朱棣沉着声音道:“萧将军遣你来可有信物?”

    “有!有!有……?”纪纲忙不迭的应道。

    “有还不拿不出来,难不成让王爷下来找不成?”朱能在一旁喝道。

    “是!”纪纲应了声,自左手在腰里一探,抽出了一把宝剑来。

    “飞鸿剑!”朱能识得飞鸿剑,第一个叫了出来。

    “如此说来,你果然是萧将军的朋友,不知萧将军遣你来本王有何要事?”朱棣盯着纪纲道。

    纪纲收起了飞鸿剑道:“萧将军已经化名萧峰以雄县百户的身份混入了真定府!”

    “啊,小兄弟果然厉害,这么快就混入了耿炳文那个老狐狸的身边了,哈哈哈……哈哈哈……这个小兄弟!”朱能哈哈哈大笑。

    “不知萧兄弟遣你来,可否有消息?”

    “禀告王爷,正是!”纪纲听得朱棣问话,恭恭敬敬的说道:“萧将军混入真定府后,向耿将军进言,让耿炳文将军将分散的兵力合并为一!”

    “你说什么,耿炳文合并兵力的主意是萧兄弟想出来的?”朱能大吃一惊,不待纪纲把话说完,冲了纪纲说道。

    纪纲吓了一大跳,他没料到这人火气这么大,自己还未说什么,这人便是一副吃人的样子,他虽大胆,但还是吓了一大跳,倒是朱棣比他镇定,瞧纪纲神『色』惊慌,冲着朱能挥了挥手,朱能想说什么,但瞧朱棣如此,也只好将话咽了回去,朱棣道:“本王看,萧兄弟这么做,定有深意!”

    “这燕王果然非同一般,就他信任人的这份气魄便是寻常人难以比拟,难怪萧琴对他这么死心塌地!“定了定神道:”王爷所料不差,萧将军这么做,实乃是为了让王爷一举击毙耿炳文大军!“

    “此话怎讲!“朱棣眼光一亮。

    “萧将军这么做,其目的是让耿炳文将大军集中真定,大军一动,粮草先行,十三万大军集中在真定,所需粮草定会不少,若是粮草一断,耿炳文如论如何须当出城一战,王爷所率兵卒皆是北方士卒,善于骑兵,只需耿炳文率军出战,方才王爷取胜的关键!“

    “好,说的好!“朱棣大喜,萧兄弟果然想得周到,就这么半!”

    “王爷……“金相士勿要再劝!”朱棣打断金忠的话,以不容置疑的口吻地道:“真定一役,关乎本王奉天靖难的气运;而迫耿炳文主力出战,更是我军得胜的关键!如今耿炳文好不容易将真定主力合并回笼,我军要想取胜,也只有仰仗萧兄弟了,若是天佑本王,萧将军烧了耿炳文的粮草,耿炳文必败无疑,此事关全局,本王就是担些风险也值得!”

    “王爷说的极是,萧兄弟如此机灵,烧耿炳文的粮草还不是小菜一碟!”朱能不顾金忠满脸的忧『色』,笑呵呵的道。

    金忠一阵默然。他明白朱棣的脾气,一旦他下定决心,就是九头牛也拉不回来,半晌,金忠叹了口气道:“既如此,臣这就去调度兵马,好让明日王爷『逼』真定城下!”

    第二日天气大晴,燕王朱棣的大军向耿炳文的营地动了第一次进攻。

第17卷 败将也千古【感兴趣的看】

    今天小景要写的这个人,其实是小景很不愿意写的,他就是王保保。前些日子,我写了《一代枭雄》介绍了张士诚、陈友谅,很多人看了之后,不少人问我,元朝若是没有刘福通这个人,会有张士诚、陈友谅、朱元璋的起义么?“对于这个问题,我却不敢回答,并非我不愿意回答,实乃是这个人太不出名,每次看明朝的电视剧时,也总是以配角出场,更多的时候,是路人甲,或者是路人乙,比起一代枭雄陈友谅、张士诚他了不是一星半点。今日小景闲来无事,就将此人的人生经历查阅了一番,发现此人的人生经历其实并不比张士诚、陈友谅差多少,但何以二人成就了一代枭雄,此人却沦为默默无闻的路人甲呢?

    以小景看,一个人要成功,虽需要真本事,但更需要的是运气。没有运气的人,他有再大的本事,也不会成功,要么……壮志未酬,便糊里糊涂的死掉;要么,明明一身本事,却被人压制排挤、郁郁一生。最终发出的感叹也不过是“壮志未酬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感叹。

    小景虽二十五六岁,但读书不少,历史之中,这样的人不少,少年之时,才华惊艳,却总是挣扎不得出头,最后流于平庸,穷困倒一生。最后郁郁而终。

    但今日小景读罢此人,才发现,此人虽出身低微、不曾习文、练过武功,要出人头地,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成。或许注定他一辈子也不会成功,直到胸中这份仇恨磨砺平了,成为一个平庸的农夫……但不幸的是这个小人物,却成功了,成为元末或多或少的英雄人物。成为朱元璋一生所称赞的奇男子。今日小景就带着众位去瞧瞧这个六百年前的小人物。

    王保保 , 胡名扩廓帖木,本姓王,小字保保。沈丘人。其父亲是中原人,母亲是元朝末年将领察罕帖木儿的姐姐,察罕帖木儿之甥,后为舅舅察罕帖木儿收为养子。元末兵起后,从察罕帖木儿组织地主武装,镇压红巾军,元惠宗妥欢贴睦尔赐名扩廓帖木儿。

    王保保是汉人(不是现代意义的汉人,当时汉人专指北方在金朝就与异族联合的汉族人,原来南宋境内人当时被称作南人)。 严格说王保保是个汉人与维吾尔人的混血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